正文 第57章 不要對孩子期望過高(1 / 1)

很多父母對孩子的期望總是過高,總想用自己的手造出“神童”,培養出“天才”。於是,便不考慮孩子的實際承受能力,不斷加壓,更有甚者想象自己的孩子已經是“神童”了。

在教育孩子的問題上,父母要掌握一個適度的期望值。所謂的適度的期望值,用蘇聯教育家維果茨基的話說,就是“讓孩子跳起來就能摘到果子”。這樣孩子能看到希望,隻要經過努力就能實現,這不但可以使孩子體會到成功的喜悅,激發求知欲,而且能加強孩子的自信心。因此,家長應該把對孩子的期望目標層層分解,近期目標和長期目標相結合,通過實現一個個小目標,逐步接近或達到大目標,而不能要求孩子一口吃成一個胖子。

過高的期望值,易導致家長對孩子提出過高的期望,這種過高的期望是孩子努力也達不到的,孩子在這種環境下常常會受到批評、指責。孩子在這種家長不滿意的環境中生活,學習的興趣、自信和希望都將被抹殺。

16歲的中學生齊剛在家中殺死了親生母親,本來計劃中的下一個目標是父親齊登科,但被人及時製止了。齊剛的一位初中班主任曾說:“他是我教過的天賦最高、學習最好的學生,將來考重點大學肯定沒問題。”

那麼齊剛和他全家人的不幸到底是從何時、何處開始的呢?齊剛的爸爸齊登科是1977年國家恢複高考後的第一屆大學生,是景泰縣水電部門的一名技術員。他對兒子齊剛常說的一句話就是:“你要超過我!我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你身上了,你要好好學習,你要超過我,不要給齊家丟臉!”

為了實現這些願望,齊登科對兒子采取了“高壓”和“棍棒”政策。從小到大,每一個星期天齊剛都必須留在家裏學習,不能出門一步,即使功課全做完了也不行;齊剛不能隨便與同學交往,也不能交朋友;齊剛喜歡畫畫,但除了上繪畫課,不能隨心所欲地塗抹;至於考試和作業,隻能考好,不能考差。稍有不慎或越“雷池”一步,就是一頓打罵。初中二年級時,有一次齊剛與一個同學一起做奧林匹克數學題,同學做出來了,而他沒有做出來,父親知道後狠狠地打了他一頓;有時齊剛功課做完了,忍不住在本子上畫點什麼,被父母看到,又是一頓打罵。經常是,父親擔任“主打”,母親則在一旁幫腔威脅。齊剛說:“我恨我的父母!開始他們打我,我還想可能是自己做錯了。到後來,明知是錯,我也要做,我就是想要報複他們。”

一個風華正茂的學生就這樣在父母的過高期望下淪為一個少年犯,產生人倫悲劇。這豈不是和父母的初衷相距甚遠嗎?高期望的教育,其實是一種功利性的教育,望子成龍的父母將全部的希望都押在了孩子身上,這種期望對於孩子來說無疑是一種不堪的重負。如果達不到父母的期望,孩子會情緒低落,產生自卑心理,甚至會心靈扭曲。

當今社會,“望子成龍”的父母比比皆是,殘酷的社會競爭,巨大的就業壓力使他們似乎把這種心理變本加厲,但是在這種心理的指引下,孩子能否神話式地成為父母所要求的“龍”呢?有相當一部分事實顯示出:那種一廂情願的讓孩子疲於應付、無所適從的教育方式往往會引起孩子悲觀、厭煩的情緒,讓他們長期地在責備和苛求中體味挫折,久而久之,他們可能因此失去了追求知識的興趣和主動探索真理的精神。

過高的期望與過重的學習壓力容易造成孩子沉重的心理負擔。被家長的預期牢牢罩住的孩子,就像一個穿上了一雙紅舞鞋的人,在盲目的旋轉中身不由己,永遠也停不下來。別說成長的細節體驗不到,學習的快樂感受不到,就是最基本的心靈自由也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