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團是一種恒星數目超過10顆,互相之間存在引力聯係的星群,和普通的“恒星-行星”係統不同,這種星團的恒星相距很近,彼此之間的影響力很大,是一個很複雜的係統,這些星團中也有行星存在著,不過很多的行星都有著複雜的運行規律,繞著多個恒星運轉。
事實上,聖服學院的中央區域就是一個典型的星團結構,多個恒星彼此之間互相作用,在幾個光日的範圍內,就擠下了的幾十顆恒星,其中最中央的距離最近的兩顆恒星之間,又形成了穩固的引力,出現了聖服學院中那奇特的沙漏狀行星。
聖服學院利用強大的科技力量,把其中一部分的恒星掏空,製作成了“智慧之門”跳躍窗,而剩下的那些恒星,則是等待開發的新的跳躍窗。
聖服學院的這種利用恒星內部重力扭曲空間,直接構造人工跳躍窗的技術,其真正的學名叫做“恒星之門”,通常被一些超級大帝國所利用,用來連接橫跨多個大星係的疆域,是長途旅行的最佳選擇。聖服學院所製作的這些“智慧之門”隻是跳躍極短的距離,可以說是非常奢侈的,這算是一種“產品展示”,聖服學院能夠擔負起各種高額的研究費用,大多是因為聖服學院所控製的幾家公司可以提供最可靠的“恒星之門”的建造方案。
而恒星之門最佳的構造場所,就是比較小型的鬆散星團,幾十到幾百顆的恒星聚集在幾十光日的範圍內,形成宇宙之中的“交通中樞”,這種全宇宙級別的“交通中樞”在宇宙之中有幾十個,每一個“恒星之門集群”都是某個大國的立國之本,可以為他們帶來大量的利益,構造恒星之門集群的利益,也是極為可觀的,甚至比飛船設計和力場金屬構造來錢還要快。
和飛船的構建技術相比,恒星之門的構造技術顯然更加高端,那是一國之力都不見得能夠攻克的技術難題,而聖服學院真正的立學之本,正是恒星之門的技術,這也是飛船設計係和力場金屬構造係在聖服學院內隻是6th,船長係和駕師係更是在12th的位置的原因。
聖服學院中,除了第一區的中央服務區之外,2區為重要的資料儲存區,3區為重要試驗場地,4區和5區都是和恒星之門相關的學科,這兩個區域都並不在常規的聖服學院的“校區”內,而是分別在龐大的星團的內部,幾十萬顆恒星的星團中,有足夠的用來讓他們做實驗。每一刻成功建造的恒星之門,背後都有無數顆被無辜毀滅的恒星。
在宇宙麵前,人類是如此渺小,但是在人類麵前,宇宙也是如此脆弱。
毀滅星係和恒星,對人類來說,是如此簡單,簡單到聖服學院隨便哪個剛剛考入學院“恒星之門構造係”的新生,手頭都可以由十個八個的恒星來做實驗。
而其中的第四區,就是古帆所接到的任務所在的區域——白色星團。
聖服學院的第四區和第五區分別被稱為白色星團和黑色星團,前者是一個年輕的疏散星團,大概有一千多顆恒星,這裏已經是聖服學院立校之後的第八個試驗教學場地了。黑色星團則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球狀星團,它遊離在聖服學院所在的命盤星係之外,是命盤星係的幾個誕生地之一,它的恒星數量超過數十萬,這裏的環境惡劣,暴虐的引力波甚至可以撕裂力場金屬,隻有在聖服學院接到構造“恒星之門”的訂單時,才會派出人員進入這個星團之中,尋找條件近似的恒星,進行模擬實驗。平日裏,這裏隻有一小部分的聖服學院安保部隊輪崗駐紮,即便是現代人的身體條件,也不能在這種球狀星團裏多呆,能夠在球狀星團裏自由活動的生物,大多是超越D級的生物,對他們來說,球狀星團這種能量富集的地方環境正適宜。
古帆對星團的了解,曾經僅限於古頓的床前故事,在古頓的床前故事裏,每一個星團都是龍潭虎穴,人類進入星團本身就有著極大的風險,這種風險一方麵來自紊亂的重力波,另一方麵則來自於棲息在星團中的生物。
正如剛才所說的,球狀星團中生存的生物,大多是D級以上的高級生物,即便是疏散星團中,所生存的生物,也往往不容小覷。這種分布狀況正是因為高級生物對能量的渴求。
人類誕生的地球位於銀河係的邊緣地帶,一個普通的單恒星星係之中,所以人類在沒有離開地球時,僅僅是F級生物,在宇宙之中生存之後,因為經常會接觸到許多比之太陽的能量要高得多的恒星,所以人類產生了進化,跨入了E級的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