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威特的教育理念和方式,給後人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啟發和借鑒意義,他是人類教育史上一位創造奇跡的天才教育家。
——[德]教育家蘇珊·默克爾博士《卡爾·威特的教育》是一本奇書,它所傳授的教育方法,已把無數少年培養成商業巨子、學術大師、政壇精英,堪稱一部早期教育的“聖經”。
——[德]哈佛大學教授羅伯特·沃倫卡爾·威特:創造教育奇跡的教育家作為父親的卡爾·威特,是德國哈雷洛赫村的一名牧師,因為成功培養了天才兒子而出名。他把自己對小卡爾14歲以前所實施的教育寫成了《卡爾·威特的教育》一書,並在1818年公開發表,但這本書在當時並沒有受到重視。直到20世紀,人們才發現了它的價值。
老卡爾是位平凡的牧師,在兒子小卡爾出生以前,他就堅信愛爾維修的論斷:“即使是普通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會成為不平凡的人”,還提出“教育必須與孩子的智力曙光同時開始”,但是這種觀點與當時的教育觀是格格不入的。
在一個探討教育問題的學會上,有人提出了這樣的論調:“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天賦而不是教育。教育家無論怎樣拚命施教,其作用都是有限的。”作為會員之一的卡爾否定了這種觀點,他指出:“對於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賦。孩子成為天才還是庸才,不是決定於天賦的多少,而是決定於孩子出生後到五六歲時的教育。誠然,孩子的天賦是有差異的,然而這種差異是有限的。所以,不用說生下來就具備非凡稟賦的孩子,就是那些具備一般稟賦的孩子,隻要教育得法,也都能成為非凡的人。”
這樣,卡爾·威特就成了那個教育學會的眾矢之的,遭到其他人的攻擊。對此,他說:“你們有十三四個人,而我隻有一個人,我是寡不敵眾的,辯不過你們,所以與其和你們辯論,不如拿出證據來給你們看。隻要上帝賜給我一個孩子,隻要他不是個白癡,那我就一定能把他培養成為非凡的人。”
一場“打賭”就這樣開始了。
不久後,卡爾·威特有了自己的第一個兒子,卻不幸夭折了。不久,卡爾·威特又有了第二個兒子,即小卡爾,但是小卡爾卻不是一個稱心的嬰兒。
卡爾·威特曾悲傷地說:“因為什麼罪孽,上天給我一個這樣的傻孩子呢?”左鄰右舍的人們勸他不要為此憂愁,背地裏卻都認為小卡爾是個白癡。教育學會的會員們也都等著看卡爾·威特的好戲,他們都格外“注意”小卡爾的成長。“好,這次就看你的本事了!”連妻子也曾對卡爾·威特的熱情表示懷疑,她說:“這樣的孩子怎樣教育也不會有出息,一定是白費力氣”,但卡爾·威特沒有因此絕望,還是踏踏實實地實行自己的培養計劃。
很快,卡爾·威特的“傻”兒子就開始有了非凡的表現:3歲半能認字;6歲開始學習外語;8~9歲時能自由運用德語、法語、意大利語、拉丁語、英語和希臘語6種語言,並通曉動植物學、物理學、化學,尤其擅長數學;9歲獲得萊比錫大學的入學證明書;10歲進入哥廷根大學;未滿14歲就被授予哲學博士學位;16歲獲法學博士學位,被聘為柏林大學法學教授;23歲寫成《但丁的誤解》一書,為但丁的研究開辟了新的道路,並成為研究但丁的權威。小卡爾先後在格拉斯哥大學和哈雷大學講授法學,在有口皆碑的褒揚聲中一直講到83歲逝世為止。
卡爾·威特雖然是一個鄉村牧師,卻非常富於獨特見解,並且具有堅強的意誌,不把他人的說長道短放在心上,隻是努力實現自己的計劃。卡爾·威特用行動和結果充分證實了自己的“教育理念”,小卡爾的一生表現出非凡的博學和能力,同時擁有健康的體魄和高尚的情操,使得他在那場“打賭”中成為了勝利者。更重要的是,卡爾·威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給後人帶來了較大的啟發和借鑒意義。
一、卡爾·威特早期開發教育的理念
1.教育要從孩子出生那天就開始
卡爾·威特認為,兒童雖然具備潛在能力,但這種潛在能力是有著遞減法則的。比如說生來具備100度潛在能力的兒童,如果從一生下來就給他進行理想的教育,那麼就可能成為一個具備100度能力的成人。如果從5歲開始教育,即便是教育得非常出色,那也隻能成為具備80度能力的成人。而如果從10歲開始教育的話,教育得再好,也隻能達到具備60度能力的成人。這就是說,教育開始得越晚,兒童能力的實現就越少。這就是兒童潛在能力的遞減法則。
產生這一法則的原因是這樣的,每個動物的潛在能力,都有著自己的發達期,而且這種發達期是固定不變的。不管哪一種,如果不讓它在發達期發展的話,那麼就永遠也不能再發展了。例如小雞“追從母親的能力”的發達期大約是在出生後4天之內,如果在這期間不讓它發展,那麼這種能力就永遠不會得到發展了。所以如果把剛生下來的小雞在最初4天裏不放在母雞身邊,那麼它就永遠不會跟隨母親了。小雞“辨別母親聲音的能力”的發達期大致在出生後的8天之內,如果在這段時間裏不讓小雞聽到母親的聲音,那麼這種能力也就永遠枯死了。小狗“把吃剩下的食物埋在土中的能力”的發達期也是有一定期限的,如果在這段時間裏把它放到一個不能埋食物的房間裏,那麼它的這種能力也就永遠不會具備了。
所以,教育孩子的第一要旨就是要杜絕這種遞減。由於這種遞減不能給孩子發展其潛在能力的機會,致使該潛在能力枯死,因此,教育孩子的重點就在於,要不失時機地給孩子以發展其能力的機會。
怎樣才能杜絕孩子潛在能力遞減呢?卡爾·威特認為,應該盡早教育,從孩子出生那天就開始進行教育。從出生到3歲之前,孩子的大腦接受事物的方法和以後有很大不同,他們對事物記憶不是對其特征進行了分析之後才記住的,而是在反複的觀察中,將整個事物印象原封不動地做了一個“模式”印進了大腦之中。
嬰兒的模式識別能力,遠遠超過我們的想像。對3歲以前的嬰兒教育,就是“模式教育”。嬰兒對多次重複的事物不會厭煩,所以3歲以前也是“硬灌”時期,具有在一瞬間掌握整體模式的識別能力,是成人遠不能及的。他的大腦還處在一個白紙狀態,無法像成人那樣進行分析和判斷,因此,可以說他具有一種不需要理解或領會的吸收能力。如果不把你認為正確的模式,經常地、生動地反複灌入幼兒尚未具備自主分辨好壞能力的大腦的話,他也會毫無區別地大量吸收壞的東西,從而形成人的素質。所以,從某種意義來說,模式時期決定了人的一生。
給3歲以前的模式時期“硬灌”些什麼呢?大致是兩方麵的內容:
一方麵是反複灌輸語言、音樂、文字和圖形等所謂奠定智力的大腦活動基礎的模式;另一方麵則灌輸人生的基本準則和態度。
根據大量的研究和實驗表明,在嬰兒期,每天重複灌輸相同的詞彙,不斷地刺激孩子大腦裏的詞彙庫,可以促使孩子的記憶力迅速發展。
總的來說,生下一個健壯的孩子,這隻是父母走出的第一步,以後的路更長,事情更瑣碎,責任更重大。因為,從孩子出生那天起,父母就必須擔起教育者的職責。
2.對孩子正確的教養方法很重要
卡爾·威特並不想把自己的孩子培養為神童,隻是要通過運用正確的教育方法,把他培養成全麵發展的人。卡爾·威特給我們提供了很多正確教育孩子的方法。
卡爾·威特認為,對孩子的教育不能采取“拔苗助長”的催逼方式。在小卡爾出生的第三天,格拉彼茨牧師來到卡爾·威特家,向他建議說:“既然孩子現在不太聰明,唯有把全部的希望寄托在他的後天培養上。我的意思是從現在起,您和您的妻子包括您兒子,都要準備作出某種犧牲。”“既然孩子先天不太聰明,那麼你就應該充分利用後天的教育改變他,應該讓他受到比其他孩子更嚴格的訓練,甚至是殘酷的訓練。”
卡爾·威特立即否決了這一建議,因為他認為這樣做不可能使孩子健康成長,相反,隻會使孩子既沒有享受到童年的幸福,也不會學到他所必需的一切知識。要知道,任何的催逼和急功近利的做法,隻能帶來一種結果,那就是毀了孩子。許多知名人士在成年後都說過,自己年幼時曾受到過父母的極度催逼,結果留下終生的創傷。例如英國哲學家約翰·穆勒就是這樣,穆勒的父親在穆勒少兒時期就無情地催逼穆勒,不允許他有假日,也不給他絲毫自由,唯恐耽誤了他的學習。父親對小穆勒事無巨細都嚴加管教,由此導致穆勒在青年時期經常精神抑鬱,終生抱怨。
所以,卡爾·威特認為,對待孩子,一定要實施正確的教育方法,如果教育方法不當,就會扼殺孩子的天性,即使天賦極高的兒童也不能幸免。
同時,卡爾·威特拒絕對孩子進行灌輸式的教育。他認為灌輸式教育就像給樹澆水隻澆到樹葉上,根本就沒有澆到根部,這樣,樹木怎麼吸收到水分呢?在一股腦兒的知識灌輸中,學生的感知功能喪失殆盡,所接受的隻是大量抽象的原理和公式。這種教育就好比全家人爭先恐後喂養一隻寵物,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就將寵物的嘴撐開,然後把食物一股腦兒塞進它的嘴裏。這樣的方式,孩子既不容易接受,也學不到真正的知識。
在學習方法方麵,卡爾·威特很注重調動孩子的積極性,喚起孩子的學習興趣。例如,卡爾·威特教認字是先讓孩子看畫冊,告訴他認了字,這些書都能明白,以刺激孩子學習的興趣。同時,他還特別注意在遊戲中的學習,特地為孩子修了一個大遊戲場,鋪上沙子,種上樹木和花草,讓他觀花、捕蟲,進行各種知識遊戲、旅行遊戲,又為孩子做了多種形狀木塊,讓他蓋房建屋、修塔建橋。又如,卡爾·威特為了訓練孩子學大人做事,當孩子的媽媽在廚房裏做飯時,也讓孩子用炊事玩具做各種菜,做飯時小卡爾當媽媽的助手,用炊事玩具玩時媽媽當小卡爾的助手。
卡爾·威特在教小卡爾學外語的過程當中,摸索出一套好經驗。例如用“耳”學外語、用不同的語言讀同一個故事、弄清詞源、做遊戲等方法。
卡爾·威特要求兒子在學習語言和數學等知識上,絕對不能敷衍了事,而應該養成精益求精的習慣。他說,教兒子學習知識就如同砌磚一樣,如果不嚴格要求,就絕不會收到好的效果。做學問來不得一點兒馬虎,要認認真真,力求精益求精。
3.全麵培養孩子的各種才能
在小卡爾學有所成後,人們開始議論起卡爾·威特培養孩子的動機。有人認為他是在用造就學者的目標來教育兒子,還有的則更赤裸裸,以為他是想造就一個神童而一鳴驚人。卡爾·威特對此感到委屈不已,認為這是對他教育目的的誤解。下麵摘錄他在書中的論述,有助於我們更全麵地理解兒童早期教育與孩子正常發育的關係。
我隻是想把兒子培養成全麵發展的人才,所以才挖空自己僅有的一點智慧,在不影響工作的情況下,盡力把他培養成健全的、活潑的、幸福的青年。
我喜歡身體和精神都全麵發展的人。以我兒子為例,每當我看到他隻熱衷於希臘語、拉丁語、或者數學時,就立即想辦法糾正他這種傾向。
人們以為我隻是熱衷於發展兒子的大腦,這是錯誤的。我不喜歡沒有愛好和常識的人。我和妻子同心協力培養兒子在常識、想像力和愛好等方麵的能力。我還努力培養兒子的情操和情感,使他具備高尚的道德和愛憎分明的品質。
我討厭所謂學者。所謂的學者都是些呆頭呆腦、形同枯木、板著麵孔、難於接近的人。他們隻懂得自己的那一點專業,為了顯示他們有高人一等的學識,不論對誰,走到哪裏,總是一味賣弄他的專業,不管人家是否歡迎。對於專業以外的東西,他們一概不知,也毫無興趣。例如他們非常缺乏常識,就像一些不食人間煙火的人。他們對時事問題等發表的拙劣看法,也會成為人們的笑柄。這就是所謂的學者。再聽聽他們所說的或看看他們所寫的東西吧,他們用些很少聽到過的學術用語和難於理解的裝腔作勢的話,讓人不知所雲。他們視那些具備常識和愛好廣泛的青年為凡夫俗子,貶低那些善交際、具有生活情趣的人。我怎麼能把兒子培養成這樣的學者呢?說我要造就神童而一鳴驚人的說法,更隻不過是誣蔑而已。什麼是神童呢?不就是溫室裏的花草嗎?!如果我有把兒子培養成什麼神童的企圖,那我不就成了傷害他人、冒犯神靈的人了!
一般說來,兒童智育方麵的超前發展容易鋒芒畢露,例如我們曾經耳聞的,某某孩子8歲時就已學會了6國語言,某某孩子剛9歲就上了大學,某某孩子年僅14歲就獲得了博士學位,等等。但是,對於他們在其他方麵的發展到底如何,一般容易為父母和周圍的人忽視,而且也不易被人們作為衡量他們才能的尺度。
對此,卡爾·威特的做法值得所有為人父母者的關注。他的理想是要把小卡爾培養成全麵發展的人才,因此他特別下功夫的,與其說是智育莫如說是德育。他這樣做也符合自己的身份,他是一位嚴肅認真的牧師,因而特別注意對兒子性情方麵的培養。
小卡爾從小就受到特別虔誠的教育,凡與他相識的人都誇他“像天使般的純潔”。他確實是個非常虔誠的、富於情愛、和藹可親的孩子。他從未跟人爭吵過。對待自然,不要說動物,就是一朵野花也舍不得亂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