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平遙南大街 中國古代的華爾街(1 / 3)

平遙南大街 中國古代的華爾街

地理風物

作者:楊樹

置身於山西平遙這座小城,麵對每一個擦肩而過的當地百姓,微垂下頜,善意微笑,回報給我的,是悠遠的質樸,深厚的古拙。

清晨的平遙古城安靜極了,平展的大道,低矮的平房,突兀的市樓,以及錯落夾雜在其中的樹木,渾然天成出一幀曆史的畫卷。

穿越時光隧道,走進千年的民風、民情、民俗裏去,呼吸吐納間,空氣中混合著黃酒香、牛肉香、清漆香的濃烈,令人不由自主地急於敲開每一扇木門,去品味古遠歲月的濃香。

平安古晉 遙望千年

據明成化《山西通誌·建置沿革》載:“平遙縣,古陶地,帝堯初封於陶,即此。”今平遙古城所在地,當屬古陶地。虞舜時屬並州。大禹治水後屬冀州。西周時為並州屬地。春秋時期屬晉。戰國時屬趙。秦漢時屬太原郡。三國時歸魏,屬西河郡。西晉時屬太原國。北魏太武帝時,因避拓跋燾名諱,將位於今文水縣西南的平陶縣改為平遙縣,作為縣治所在地的平陶城也隨之改為平遙城。又因西羌內侵,遂將平遙縣從今文水縣西南遷置汾河以東的京陵縣境,廢京陵縣入平遙縣。作為縣治所在地的平遙城,遂遷至今址。此後,曆經唐、五代、北宋、金、元等,平遙城一直沿襲未變。

600多年前的明代洪武年間,平遙城進行了擴建,如今的磚石城牆正是當時的明朝政府出於軍事防禦等需要而建的。直至今日,平遙古城,機緣巧合之下完好保留了明、清兩代縣城的基本風貌,儼然成就了其中國漢民族地區現存最為完整古城的地位。

自鳳儀門拾級,緩步登平遙城牆頂,便看到座座敵樓和甕城。城牆及城門若幹建築設置,皆出於軍事防禦之需,十分講究。繞全長6163米的城牆環遊一周,無疑是一種獨特的體驗。環繞城牆共有敵樓72座,垛口3000個,象征著孔子的72賢人、3000弟子。一座軍用城牆,配以“文道”設施,充分展現了中國古代文武相襯的思想。平遙城牆的確可稱為一件高超的軍事建築藝術品。

鳥瞰平遙古城,更令人稱奇道絕。整個城牆形如龜狀。這一設計格局體現了“因地製宜,因險製塞”的古訓,以及“龜前戲水,山水朝陽,城之修建,依此為勝”的講究。

平遙古城有六道門。南門代表龜的頭部,門外的兩眼水井象征龜之雙目。北門為龜尾,東西各兩門為龜的四隻腳。上西門、下西門、上東門的外城門均向南而開,宛若其三條腿,自如地向前屈伸,唯有下東門甕城的外城門徑直向東而開,此舉喻為唯恐“神龜”一步步爬走,故將其左後腿使勁拉直,並用繩索緊緊地綁好,牢牢拴在下東門東麵距城10千米的慈相寺的麓台塔上。這個看似虛妄的傳說,折射出古人對“龜”的崇拜之情,龜乃長生之靈物,城市建設者希冀借龜神之力,能讓平遙古城堅如磐石,金湯永固。

古城脊梁 市井畫卷

古城的心髒,是城中那座“高層”建築——市樓。站在城牆上,即可遠遠看到此樓,它也是城中“風水”所在。

市樓重建於清康熙年間,當年起管理整個市場的作用,如今也是全城的中心和製高點。世傳,市樓為一方勝景,因樓南有井一口,“井內水色如金”,故又稱“金井樓”。市樓為清代建築,三重簷歇山式樓閣,通高18.5米,屋頂施彩色琉璃瓦,並相間拚湊為南“喜”北“壽”字樣,吻獸、仙人燒造精巧,工藝極高。整座市樓,端莊秀美,裝飾富麗堂皇,幾百年來,雄踞城中,可遠眺山河之壯麗,俯臨街市之繁華。

與老城同呼吸共命運的市樓,不僅見證著古城興衰榮辱,也連接著古城縱橫交錯的街巷。

其實,這種以“市樓”為中心的建製,由來已久,並不足為奇。於市樓之上憑欄遠眺,2.25平方千米的平遙古城,街巷交織,主次分明,井然有序,以市樓為中心,由四大八小街、七十二條蚰蜒巷、六座城門甕城、四座角樓和72座敵樓,構成龐雜的八卦圖,猶如龜背上的壽紋,構思巧妙,結構嚴謹。放眼古城,座座青磚灰瓦四合院、古城牆、衙署、廟宇、店鋪等依次排列,保存完整的明清民宅近4000座。這樣一個龐大古建築群,保持了14~19世紀的完整曆史風貌,是這一時期中國漢民族中原地區縣城建築體係的典型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