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二章 兩個首都(1 / 1)

元上都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草原,曾是世界曆史上最大帝國元王朝的首都,始建於公元1256年;它是中國大元王朝及蒙元文化的發祥地,忽必烈在此登基建立了元朝。

元上都南臨上都河,北依龍崗山,周圍是廣闊的金蓮川草原,形成了以宮殿遺址為中心,分層、放射狀分布,即有土木為主的宮殿、廟宇建築群,又有遊牧民族傳統的蒙古包式建築的總體規劃形式,體現出一個高度繁榮的草原都城的宏大氣派,是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融合的產物,是草原文化與中原農耕文化融合的傑出典範。

元大都位於金中都舊城東北,即北京市。其城郭殘垣,在薊門橋西南、中國政法大學東門外,仍可以看見,並設有標誌“元大都城牆遺址”。北京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就是在元朝的首都大都土城遺址上建造起來的,西起海澱區學院南路明光村附近,向北到黃亭子,折向東經馬甸、祁家豁子直到朝陽區芍藥居附近,大體與地鐵10號線北段重合。馬甸附近土城牆高12.5米、寬31米。德勝門外,有一處名叫土城關的地方,即為元代建德門遺址。

至元四年(約1267年)開始動工,曆時二十餘年,完成宮城、宮殿、皇城、都城、王府等工程的建造,形成新一代帝都。但是,由於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詔令規定,遷入大都新城必須以富有者和任官職者為先,結果大量平民百姓隻得依舊留在中都舊城。在當時人的心目中舊城仍是重要的,通常把新、舊城並稱為“南北二城”,二城分別設有居民坊七十五處及六十二處

大都新城的平麵呈長方形,周長28.6公裏,麵積約50平方公裏,相當於唐長安城麵積的五分之三。元大都道路規劃整齊、經緯分明。考古發掘證實,大都中軸線上的大街寬度為28米,其他主要街道寬度為25米,小街寬度為大街的一半,火巷(胡同)寬度大致是小街的一半。城牆用土夯築而成,外表覆以葦簾。由於城市輪廓方整,街道砥直規則,使城市局顯得格外壯觀。

由於宮室采取了環水布置的辦法,而新城的南側又受到舊城的限製,城區大部分麵積不得不向北推移。元大都新城中的商市分散在皇城四周的城區和城門口居民結集地帶。其中東城區是衙署、貴族住宅集中地,商市較多,有東市、角市、文籍市、紙劄市、靴市等,商市性質明顯反映官員的需求。北城區因郭守敬開通通惠河使海子(積水潭)成了南北大運河的終點碼頭,沿海子一帶形成繁榮的商業區。海子北岸的斜街更是熱鬧,各種歌台酒館和生活必需品的商市彙集於此,如米市、麵市、帽市、緞子市、皮帽市、金銀珠寶市、鐵器市、鵝鴨市等一應俱全。稍北的鍾樓大街也很熱鬧,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鼓樓附近還有一處全城最大的“窮漢市”應該是城市貧民出賣勞力的市場。

西城區則有駱駝市、羊市、牛市、馬市、驢騾市,牲口買賣集中於此,居民層次低於東城區。南城區即金中都舊城區,有南城市、蒸餅市、窮漢市,以及新城前三門外關廂地帶的車市、果市、菜市、草市、窮漢市等。由於前三門外是水陸交通的總彙,所以商市、居民麇集,形成城鄉結合部和新舊二城交接處的繁華地區。由此可見,元大都的商市與居民區的分布,既有城市規劃製約因素,也有城市生活及對外交通促成的自發因素。元大都城市建設上的另一個創舉是在市中心設置高大的鍾樓、鼓樓作為全城的報時機構。中國古代曆來利用裏門、市樓、譙樓或城樓擊鼓報時,但在市中心單獨建造鍾樓、鼓樓,上設銅壺滴漏和鼓角報時則尚無先例。

老夫聊發少年狂,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為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膽尚開張,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戚忠明和陳心月於八月下旬離開京城,來到陰山腳下拜會了自己的父親戚繼光。戚繼光抗倭成功後被調到北方修長城駐守北方。這次戚忠明和陳心月是順著當年‘昭君出塞’的古道到三娘子城去的,經過了陰山腳下。

他們倆來到戚繼光的兵營你,戚繼光在帳篷裏迎接了他們倆。戚繼光已經老了很多,已經不如當年抗倭的年代了。戚繼光說:忠明呀!你已經長大了,你也在江湖上行走了好幾年了,說說你對江湖的感受吧!戚忠明說:父親,江湖之險惡,義氣人還在,多數人可為國家捐軀,為何不能為他們而慷慨。戚繼光聽完戚忠明的話,沉思了一會。戚繼光點頭說:忠明,看來你真的長大了,你是江湖人,你更有誌氣,你要有理想。戚忠明和陳心月認真的聽著,他們倆很感動,因為這是戚繼光對他們倆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