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七章 三娘子城(1 / 1)

明朝嘉靖二十九年公元1550年,三娘子出生於瓦剌奇喇古特土爾扈特部落,其父哲恒阿哈是該部落的首領,該部落遺址就在今鄂爾多斯市烏審旗一帶。三娘子本名叫鍾金哈屯,意為高貴顯赫。

生長在蒙古貴族家庭的三娘子天生麗質、聰慧過人。她飽讀詩書,性格豪爽,擅長歌舞騎射。長大後,三娘子能文能武、胸襟開闊、通達事務,深受部落民眾的喜愛。有關史籍記載說她“幼穎捷,善番書,黠而媚,善騎射”。

後來,瓦剌奇喇古特部落與雄才大略的阿拉坦汗也稱俺答汗聯姻,於是,20歲芳齡的三娘子嫁給了阿拉坦汗,成為王妃。此次婚姻的締結,將三娘子推上了可以盡情施展才華的廣闊舞台。

為了輔佐丈夫擴展疆土,發展漠南經濟,三娘子毅然隨夫出征瓦剌。這一大義舉動,使得三娘子更加受到阿拉坦汗的寵愛和器重,無論大事小事,對她總是言聽計從。在出征期間,三娘子生下一子,取名卜他失禮。

三娘子出嫁之時,正值明朝政府與塞外草原的關係極度緊張時期。此前,由於明朝多次拒絕阿拉坦汗有關“通貢互市”的合理要求,還殺死了阿拉坦汗的使者。阿拉坦汗曾經親率蒙古鐵騎直逼北京城下,再次派遣使臣重申互市的要求。麵對大軍壓境的嚴峻形勢,明朝政府被迫與阿拉坦汗達成在大同等地開辟互市貿易的協議。然而時隔不久,明朝政府又出爾反爾,再次挑起戰端。經過20多年連綿不斷的戰爭,雙方損兵折將,人民流離失所,農牧業生產蕭條。

麵對這種劍拔弩張的嚴峻形勢,三娘子以其聰明才智力排眾議,積極主張與明朝政府和好。公元1571年3月,經過三娘子的不懈努力,雙方終於宣布休兵罷戰,化幹戈為玉帛,實現了通貢互市。

與明朝政府實現通貢互市之後,塞外草原上的幾千裏邊境地帶很快出現了一派祥和、安定、繁榮的景象。史籍中對此評價道“朝廷無此後顧之憂,戎馬無南牧之儆,邊氓無殺戮之殘,師旅無調遣之勞。”此後,三娘子積極維護與明朝的友好和貢市關係,使得蒙漢人民可以自由貿易,草原上諸部落對她更是口服心服,甘願受其約束。每當互市時,常常出現兩族人民“醉飽謳歌,婆娑忘返”的情景。後來,明朝政府封阿拉坦汗為順義王,封三娘子為忠順夫人。在明朝以前,塞外草原上還沒有一座像樣的城池。據《明史》記載,明隆慶六年公元1572年,阿拉坦汗和三娘子開始共同主持修建一座名叫庫庫和屯的城池。有記載說,庫庫和屯城進人施工階段後,三娘於是主要的主持者。萬曆三年,城池建成,明朝政府賜名為歸化城。蒙古人民稱之為‘三娘子城’。

三日之後他們倆來到了三娘子城外,遠遠望去三娘子城就像是草原上的一顆青色的明珠。陳心月說:忠明,等你再見到脫木花會你我而去嗎?戚忠明說:心月,你怎麼想起來問這個問題,我是這種人嗎?你放心我不會的。

時間已到中午他們倆已經進城了,戚忠明問:心月,你想吃什麼?陳心月回答說:我當然想吃米飯了,這麼多天天天吃麵食,我都有些太不適應了。戚忠明咽了口口水,突然間也對米飯有了期待。自己雖然對吃麵食沒有什麼的,可是陳心月是土生土長的南方人,以前和師傅在蓬萊島學武的時候,陳心月就不怎麼的吃麵食,這一點戚忠明心裏是知道的。

騎馬的牽著駱駝的人滿街都是,這個城市很幹淨,建築多數是新建的,街道兩旁做生意的很多,多數是做毛布生意的,也有幾家客棧和麵館。在這裏開店的做生意的不隻是蒙古人,還有中原漢人。看到這些戚忠明胸有成竹的說:心月,你放心好來,今天我們肯定有米飯吃。說著他們倆騎馬慢慢的沿著大街上往前走著,希望能夠早點看到一家大一點的飯館。

空氣中飄著牛羊肉的味道,帶著幾種香料的味道。這時他們倆來到了一家叫“龍鳳客棧”的門前。戚忠明笑著說:心月,我們下馬吧,有米飯吃了。陳心月也下馬了,因為這家客棧的牌子是用漢語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