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中小學翻轉課堂實施情況探析(1 / 3)

中小學翻轉課堂實施情況探析

專題

作者:侯蘭

翻轉課堂是時下教育領域中的熱詞,它隨著可汗學院的發展而聲名遠播,在世界範圍內產生了廣泛影響。近年來,國內各大媒體、各種與信息化教育有關的會議,對翻轉課堂的研究、報道屢見不鮮,可是真正在校園中實施翻轉課堂的並不多。究其原因有三點:其一,大多數一線教師不會製作微視頻,而我國目前又沒有像可汗學院那樣的非營利網站;其二,我國很多地區,尤其是中西部地區,學生在家上網學習受條件限製還比較困難;其三,人們的觀念意識問題,一些知名校長、特級教師強烈反對翻轉課堂進入小學甚至初中課堂。以上種種原因限製了翻轉課堂在中國的推廣和實踐。

其實,翻轉課堂未必需要製作微視頻,未必需要網絡環境,未必不能在小學甚至初中發生。翻轉課堂僅僅是一個教學模式,沒有必要生搬硬套,隻需要借鑒參考。對一種模式的實踐往往是在理解它的基礎上,先仿照著做,然後根據實際情況進行改造,再在大量實踐基礎上創新出適合自身或者說適合我國本土的教學模式。

一、實施翻轉課堂需要把握的核心問題

(一)變革課堂教學結構

信息技術之所以沒有在教育領域發生變革作用,著名學者何克抗教授①給出的答案是沒有促進教育係統的結構變革。教育係統包括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終身教育,而這其中以學校教育最為核心。學校教育係統的核心是課堂教學結構,而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體現在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這四個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轉變上。以往的研究沒有將四個要素統籌考慮,隻改變了其中的一兩項,而翻轉課堂要求這四個要素的地位和作用全部轉變。教師由課堂的主宰者轉變為學生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學生良好情操的培育者以及教學資源的開發者、提供者;學生由被動的接受者轉變為信息加工的主體、知識意義的主動建構者、知識內化的主體及情感體驗與情感內化的主體;教學內容由依賴一本教材轉變為以教材為主,輔以豐富的信息化教學資源(例如學科專題網站、資源庫、案例、光盤等);教學媒體由單一地輔助教師教或僅僅是教師的替代品(learn from IT)轉變為學生認知的工具(learn with IT)。教師、學生、教學內容、教學媒體這四個要素的地位和作用轉變是翻轉課堂的本質之一,也是翻轉課堂教學模式能夠變革課堂教學模式的根本原因。自下而上推之,變革了課堂教學結構,就會對變革學校教育係統產生巨大影響,而隨之帶來的將是對教育係統結構的大變革,教育的風貌將完全被改觀。

(二)在拓寬課堂參與度和廣度的同時,更加關注課堂學習的深度

翻轉課堂不一定非要技術支持,但是有技術支撐的翻轉課堂會更具優勢,華東師大的田愛麗教授就認為“翻轉課堂更加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是先學後教的一種形式;相對於一般導學形式的先學後教,微觀視頻學習更加生動活潑”。除了通過微視頻增加學習活潑性外,還可以通過pad、觸控一體機等媒介來拓展課堂的參與度、廣度和深度,提高課堂效率。這其中,引發深度學習是翻轉課堂實施的本質屬性,無論用不用技術手段支撐均需做到這一點,而參與度和廣度是由技術支撐帶來的好處。無論是參與度還是廣度,都需要為深度服務,沒有深度的課堂是無效的課堂。

英特爾(INTEL)全球教育總監Brian Gonzalez在2011年度英特爾一對一數字化學習年會上稱:“顛倒的教室(‘翻轉課堂’的另一種表述)是指教育者賦予學生更多的自由,把知識傳授的過程(淺層認知)放在教室外,讓學生選擇最適合自己的方式接受新知識,而把知識內化(深層認知)的過程放在教室內,以便同學之間、學生和教師之間有更多的溝通和交流。”因此,翻轉課堂是把知識傳遞(淺層認知)的過程放在課堂外,通過學生自學的方式來完成,而把知識內化(深層認知)的過程放在課內,通過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來完成,完全是一種P2P(people to people)的學習方式,符合學生認知規律,把最寶貴的時間留給最重要的事情,即高階思維的鍛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