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白馬將軍公孫瓚(1 / 3)

名臣名將

作者:崔建華

公孫瓚因小時受歧視,導致功成名就後仍心理偏執。惜哉!

在如今的曆史影視劇中,經常能夠看到騎著白馬的主帥形象。如果是漢代以前的題材,這樣的細節或許有些失真。漢朝有一個說法,叫做“將軍不敢騎白馬”,這並非翻譯之後的白話,而是出自漢代著作《淮南子》的原文。之所以有此規定,據說一是因為白馬的顏色過於鮮明,容易使主將成為敵人的靶子,二來白色是喪服的顏色,將軍騎著白馬指揮作戰,很不吉利。目前為止,中國曆史上首位白馬將軍究竟姓甚名誰尚難以明了,而據史書記載,東漢末年的公孫瓚是我們所知的第一人。

能幹的厚道人

公孫瓚,字伯珪,遼西令支(今河北遷安)人,家族中連續好幾代都做過太守級高官。像這樣顯赫的家庭背景,子弟們一般都通過父輩的關係網,讓太守給自己戴上孝廉、茂才之類的名頭,從此便可以踏上仕途,但公孫瓚卻走不通這條路。漢人有言“母愛者子抱”,意思是一個女人如果在丈夫那裏得寵,那麼她的兒子也會被丈夫天天抱在懷裏,愛不釋手。在妻妾成群的富貴人家,男主人往往有所偏愛,眾多子嗣所得到的父愛必然有差異。由於公孫瓚的母親出身卑賤,在妻妾中沒有地位,他本人也不被父兄看在眼裏。麵對極為稀缺的孝廉、茂才名額,家裏從來都沒有給他機會。可他畢竟是公孫家族的人,不給一點出路也說不過去。於是家裏跟遼西太守打了個招呼,讓他在太守府謀了個掌管文書的小差事。

工作雖說很枯燥,卻使公孫瓚的辦事能力得以展現。太守府日常事務繁忙,多個部門請示的業務性質往往差別很大,公孫瓚在彙報的時候,往往連稿子也不用帶,有條不紊地一一道來,沒有一件遺忘的。太守不禁暗暗稱奇,再加上公孫瓚長相俊美,聲若洪鍾,是個氣質極佳的男子,這樣的人才實在難得,太守就把自己的女兒嫁於他為妻。有了美滿的家庭,公孫瓚並不自滿,他覺得不能讓別人說自己徒有其表,應該多讀點兒書才是。當時涿郡大儒盧植正在嵩山附近收徒講學,公孫瓚久慕其名,便奔赴河南,拜於他的門下,稍稍學了一些儒家經典。回到遼西後,太守劉基安排他做上計吏,這個職務在郡中比較有地位,其職責是代表郡守到京都洛陽,向朝廷上奏本郡的戶口、賦稅等,與中央接觸得多,太守就會更加高看,升遷的機會也大。不巧的是,還沒有等到提拔的時候,太守被人參奏,朝廷要求把太守關進囚車,逮到洛陽治罪。

不忍心眼看著太守獨自受難,公孫瓚打算陪伴太守前往洛陽。但漢朝法律規定,長官有案在身的話,手下的官吏不許接近。公孫瓚脫掉日常裝束,換上下等人的穿著,對押解人員說自己隻是負責太守私人生活的小卒而已,跟家奴差不多,並非正式官吏,這才允許一同上路。遼西到洛陽是何等遙遠,但公孫瓚殷勤周到,不但太守的飲食起居由他照應,甚至連囚車也是他一路驅趕的。到洛陽後,公孫瓚仍不願返回,得不到太守平安的訊息,他懸著的心是不會落下的。經過朝廷一番審理,太守被判流放日南(今越南)。公孫瓚置辦了酒肉,他不是為太守餞行,而是來到了洛陽城北的邙山上,麵向遙遠的故鄉,祭祀祖先。公孫瓚舉杯說:“以前為人子,今日是人臣,太守劉君要去日南,不孝子與他有君臣之義,自當與劉君同行。日南瘴氣多,我這一去,怕是再也回不來了。今天特與列祖列宗告別!”說話間,禁不住潸然淚下。目睹此情此景的人,無不唉聲歎氣,既為公孫瓚的命運擔憂,同時也由衷地欽佩他的義氣。不過,這次還算幸運,或許是因為公孫瓚忠義感天地,在前往流放地途中,朝廷下達了赦令,公孫瓚得以全身而還。

驍勇善戰的白馬將軍

回到遼西後,公孫瓚被舉為孝廉,又做了遼東屬國長史。所謂屬國,是邊地少數民族歸降後,政府專門在接近邊塞的地方為他們安排的居住區域,這裏設置的官職主要是為了加強對邊疆的統治。公孫瓚做了屬國長史,也就意味著自此開始了戎馬倥傯的軍旅生涯,一次次的凶險接踵而來。有一回,他率領數十個騎兵巡邏邊境,突然遇到幾百個鮮卑騎兵。公孫瓚心知寡不敵眾,退到廢棄的亭障當中,但轉念一想,又感到死守不是辦法,對手下人說:“我們如果不決一死戰,恐怕沒有一個能活著回去。”他身先士卒,手持雙刃長矛,徑直衝向敵陣,眾士兵緊隨其後。經過一番激戰,殺傷鮮卑數十人。公孫瓚雖然也損失一半的兵力,但士氣依然不減,最終得以突出重圍,幸免於難。

公元187年,張舉自稱天子,張純與他沆瀣一氣,自封“彌天將軍安定王”在幽州發動叛亂。此二人原本都曾做過朝廷命官,現如今卻勾結烏桓人燒殺搶掠,護烏桓校尉以及右北平、遼東二郡太守等地方大員都被他們攻滅了,一時間勢力強盛,兵眾多達十餘萬。公孫瓚奉命討賊,多有功勞,朝廷拜他為騎都尉,希望他再接再厲。當時,胡人丘力居也參與了張純之亂,公孫瓚在石門(今遼寧朝陽附近)大敗這支叛軍,將被擄掠的人口全部奪了回來,並乘勝追擊。誰料想,因為沒有後續部隊跟進,孤軍深入的公孫瓚反被丘力居圍困在遼西的一座城池中。這次圍城長達二百多天,糧食吃光就殺馬,後來馬肉也沒得吃,有人窮極無聊,竟然連弓弩盾牌都拿來煮了。公孫瓚很清楚,將士們已達到饑餓的極限,如果出城決戰,必敗無疑。而困守下去就是等死,再不允許各自想活路,那就隻有人吃人的份了。他召集部眾訣別,祝福士兵們分散逃出城去。那時正是隆冬季節,白雪滿山,地形難辨,逃亡的士兵慌不擇路,有一半以上都是墜落深坑摔死了。而叛軍那邊因為久攻不下,士氣疲憊,糧草供應也出現了困難,就沒有窮追城內出來的逃亡之人。

堅守二百多日而不投降,朝廷十分欣賞,拜公孫瓚降虜校尉,並加封都亭侯,同時保留他的屬國長史一職。這時的公孫瓚加官晉爵,真是春風得意。為了樹立與眾不同的威儀,他從麾下挑選數十名神射手,每人配備一匹白馬,分成左右兩翼,命名為“白馬義從”,大概就是白馬近衛軍或白馬敢死隊的意思。每當鼓角聲起,公孫瓚便精神抖擻,殺氣騰騰,跨上自己的白馬,率領敢死隊做前鋒,而大軍隨後跟進。烏桓人且戰且退,漢軍一路追擊,有時甚至天都黑了,公孫瓚仍不肯罷休,命令士兵們點起火把,借著火光繼續追趕。邊塞的夜晚空曠寂寥,而公孫瓚又是個大嗓門,所到之處,隻要一聲厲喝,烏桓人就知道是他,紛紛退避三舍,無人敢擋。沒多久,烏桓軍中形成了一個共識,打仗千萬要避開白馬長史公孫瓚。烏桓人對公孫瓚是既怕又恨,為了泄憤,他們將公孫瓚的容貌畫下來,當做練習射擊的靶子,如果有哪個射中的話,軍中便山呼萬歲,興奮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