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連載
作者:熊宗仁
何應欽,黃埔軍校的總教官,國民黨一級上將,擔任過國民政府陸海空軍司令部總參謀長、軍政部長等要職,是黃埔係裏僅次於蔣介石的二號人物。本文作者熊宗仁,著名曆史學家。本刊從2010年一期起,連載熊氏所著長篇《一級上將何應欽》,以饗讀者。
十九 安內攘外為王前驅 坐鎮北平對日妥協
(一)
正值蔣介石第三次“圍剿”又遭慘敗時,1931年9月3日,在廣州舉起反蔣旗幟的國民黨地方實力派陳濟棠、李宗仁、白崇禧出兵湖南,迫使蔣介石下令“圍剿”部隊撤退。休整了半個月的紅軍乘敵撤退之際,在老營盤又將蔣鼎文的一個獨立旅殲滅,韓德勤的第五十二師也在方石嶺被全殲。
經過三次反“圍剿”戰爭的勝利,蘇區正規紅軍發展到10萬人,赤衛隊和地方遊擊隊也達10多萬人。贛南、閩西的中央革命根據地連成了一片,擁有人口300多萬。
對於蔣介石、何應欽指揮的第三次“圍剿”,紅軍第一方麵軍總司令部參謀處9月21日發出的《第三次戰爭勝利捷報》寫道:
……國民黨軍閥蔣介石自本年5月間,所派第一名走狗何應欽,帶領20多萬白軍,第二次進攻紅軍和蘇區,被工農紅軍將他完全打敗之後,又調兵遣將,親自出馬,帶了23個師,兩個獨立旅……總共人馬30多萬,又來一個更毒辣的進攻紅軍和蘇區。自7月1日各路白軍開始向我們總攻到現在,經過2個半月的時間,我們打了4個大勝仗,白軍殘部已全線退卻。
第三次“圍剿”尚未完全結束,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九·一八”事變,何應欽不得不中止他的“圍剿”。
“九·一八”事變之後,何應欽同蔣介石一樣,立即陷入和戰兩難、進退失據的境地。他倆都痛恨日本的侵略,也有北上抗日的打算,但懾於日本的軍事力量,怯於對日作戰,寄希望於國際製裁,幻想日本就此住手,待我“自強”之後,再與暴日作戰。9月28日,何應欽發表《告誡全國軍人書》。認為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固已撕破其文明國家之麵具;而我國人受此荒謬絕倫之橫逆,尤不能不五內震驚,毅然奮起也。我中國軍人丁此非常之變,處此至艱之境,惟有以忍辱負重之苦衷,秉剛毅沉著之勁氣,奮破釜沉舟之決心。以盡保國衛民之天職……”
日本的侵略,激起了中國人民抗日救亡的熱情。12月4日,北平學生示威團到達南京,遊行示威,呼喊“反對政府出賣東三省”、“打倒賣國政府”等口號。南京軍警奉命采取鎮壓措施,拘捕學生百餘人。南京國民政府的鎮壓措施,進一步激起了全國學生的反對。濟南、北平、上海等地的車站,聚集了大批等待去南京的學生。蔣介石多次接見學生,唇焦舌燥地解釋現在還不能抵抗的理由,並將學生運動的興起視為“一時之興奮”,“不惟於國無益,而且徒速其亡”。何應欽也認為當務之急是“妥籌實務自衛之準備”。何、蔣都認為學生運動是共產黨在背後所主使,深感困擾與頭痛。上海當局見南京政府已經動手鎮壓,遂采取綁架學生的手段,企圖阻止他們赴南京請願。事態在進一步惡化。
12月9日,上海各校學生5000多人赴市政府請願,要求懲辦市公安局局長及參與綁架學生的市黨部工作人員,釋放被綁架的學生。下午,300餘名學生到上海市黨部請願,因無人接見,一怒之下將市黨部辦公室搗毀。類似事件在全國不少城市發生。10日,蔣介石與何應欽等有關人員會商對付辦法。學生畢竟出於愛國情殷,故不少人內心寄予同情,因而多數與會者主張以和緩辦法應付,以免激成大變。蔣介石主張發“雷霆天怒”,除實行逮捕外,必要時可采取更厲害的辦法,言下之意可開槍鎮壓。當晚,又繼續會商鎮壓辦法。蔣介石幾次望著何應欽,希望他能支持自己的意見,並且有具體的一套鎮壓辦法。慮事周全,時時以“諸葛一生惟謹慎”自誡,知自己無決策之權,故暫以隨大流的態度的何應欽,對待已經激怒了的蔣介石,推說他這軍政部部長不能因學生而調動軍隊,又不能指揮警察、憲兵。若要鎮壓,尚需軍、警、憲三家會商辦法。言下之意,他是不願獨自擔待這一激起天怒人怨的擔子的。蔣介石因為多數人不同意鎮壓,雖對何應欽一肚子不滿,卻忍住未發一言。當夜,蔣在日記中發泄了對何應欽的不滿:“敬之到緊要關頭,彼必毫不負責,而且怨恨無權,此最可恨之事也。”
當時,汪精衛、孫科、鄒魯、陳濟棠、李宗仁等已在廣州另立國民政府,與南京對峙,以示對蔣介石獨裁專權、軟禁胡漢民的反抗,並逼蔣下野。蔣介石意識到國民黨內這種分裂局麵不能再繼續下去,主張與粵方和解。但粵方不予理會,非要蔣下野不可。蔣無可奈何,又一次以退為進,考慮再次“下野”,以求寧粵和解。11月,國民黨召開了四全大會,寧粵之爭仍未解決。12月12日,經過與智囊及親信的反複磋商,蔣介石開會商量他的“下野”問題。李石曾、吳稚暉、戴季陶、吳鐵城不主張蔣下野,而何應欽以為蔣這次是真想下野,以求寧粵和解,便與陳銘樞一道,希望蔣介石盡快下野。12月15日,國民黨中常會決議通過,以林森繼任國民政府主席,陳銘樞代理行政院院長,宣告蔣再次“下野”。剛剛彌合一些的何、蔣關係,又因何應欽對蔣的旨意領悟不透而再度拉開裂口。不過,在此之前,蔣介石已委任他為駐贛綏靖主任,去對付他們視為“腹心之患”的紅軍。以此表明蔣對他反共方麵十分信任,而於“政治”之遲鈍猶豫的處置。
(二)
1932年12月中旬的一天,何應欽正在贛粵閩邊區繼續“圍剿”紅軍,以圖爭回此前屢遭失敗的麵子,蔣介石突然召他到南昌行營。蔣介石對他說:“餘今剖視倭奴心肝,洞若觀火。今日惟有犧牲一切,與之周旋,隻求保全本黨主義,維持政府威信。然非至最後關頭及確有把握可以得到相當價值,且必可保存黨國之時,則不作無益之犧牲。”無需蔣介石多談,何應欽已意會到蔣有意調其北上。
蔣介石要何應欽北上與日本實現妥協,減少他“剿共”的後顧之憂。因為自“九·一八”事變以後,東北各地人民紛紛組織抗日義勇軍,打擊日偽漢奸。國民黨東北軍的一些愛國官兵,也衝破蔣介石的禁令,揭起抗日的旗幟。1931年內,東北各地的義勇軍總數已達十幾萬人。1932年3月9日,在日本侵略者卵翼之下,成立了偽“滿洲國”。漢奸傀儡政權的出籠,更激起東北人民和全國人民的抗日要求,東北各地的義勇軍迅速發展至二三十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