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張女士為家裏的事情弄得揪心。首先和公公之間的矛盾不斷,其次是女兒也不懂事。前幾天剛把女兒從國外的名牌大學接回家來過周末,女兒在預科學校一年的花費將近10萬元,但是她的成績並不理想。張女士沒想到女兒卻在日記裏寫下了一句讓她感到寒心的話:“我恨她,我再也不想見到她……”望著女兒稚嫩的筆跡,張女士有很深的挫敗感,她立刻感到心灰意冷了,然而她更想不明白:為什麼自己對上、對下都是百般嗬護,而最終卻是如此結果呢?公公對自己不理解,女兒也恨自己!
其實,張女士的這種矛盾現象不管是和女兒、還是和公公,其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在於心理。隔代人之間因生長的環境不同,生活方式不同,從而造成了思維方式的不同。而思維方式的不同恰是他們矛盾的源頭。這種隔代人思維方式等不同稱為代溝。
所謂代溝,是指兩代人因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方式、道德標準等方麵的不同而帶來的思想觀念和行為習慣的差異。“代際衝突”即由這一差異而導致的兩代人在解決問題方式、評價問題標準等方麵產生的分歧和矛盾。這種現象除了體現在孩子的青少年時期,更重要的還有和長輩之間。因為青少年的思想還不成熟,還可以通過合理的教育糾正過來。而和長輩之間出現了代溝現象,就是非常棘手的問題了。
要知道,世界上的信息多種多樣,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況下會選擇不同的信息作為印象形成、判斷和推理的資源。就像樂觀主義者往往看到的是瓶子裏還有半瓶水,而悲觀主義者往往看到的是瓶子少了半瓶水一樣,有人更著眼於那些變化或差異,有人則更著眼於變化中的不變和相似。
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很強的自我意識,有著獨立的思想需求。當自己的這種意識和需求得不到滿足的時候,人就會變得非常衝動,而且很容易受別人的影響。那種渴望獨立、渴望被尊重和承認的心理就越來越強烈起來,公公的年齡大了,他們需要得到家人和社會的承認。他們開始對子女寄予希望和寄托,這種心理和孩子的心理是一致的。當我們為公公的自私和強權而傷心的時候,我們可以想想自己對子女的要求是不是也有類似的地方,是不是也習慣用自己的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來要求子女?這點其實都是相通的,隻是很少有人能靜下心來想這個問題,特別是處於工作壓力大、精神高度緊張的人群中,一旦遇到不順心的事情,就發火動怒,使得這些潛在的家庭問題逐漸升級!
從社會角度分析,兩代人成長的社會環境也不是相同的,因此他們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自然也不會相同。公公的認識和自己的認識自然會相差很遠,兩代人適應環境變化的能力不同,社會觀念、社會環境、工作性質、生活方式、人際關係等方麵的變化,對上一代人衝擊較大,他們不能很快適應這個時代的發展,而正處在這個時代的青少年,能很快融入這個時代,能夠迅速接受新鮮事物,兩代人之間因此出現摩擦。
要想化解家庭矛盾,使大家和諧地生活在一起。首先應懂得麵對代溝,承認它的存在,然後迎刃而上。生活中的代溝,其實可以不必計較,所謂青菜蘿卜,各有所愛。而思想上的代溝,需要在溝通中進行碰撞,在碰撞中取得個性的共振。兩代之間不能傷感情,不然,不但無法溝通,而且會加深隔閡。
其次,要記住及時溝通。交談是最好、最直接的溝通方式。在和公公溝通的時候,應主動設計談話的情境、營造出一個交流的氛圍,多和公公“以心換心”。同時,降低對公公的要求,因為對公公要求過高會給老人帶來過大的心理負擔,當他們感覺自己達不到這個要求的時候,就會把怒氣轉嫁到你身上。而寬鬆和諧的家庭環境,能給大家帶來好的心情,促進家庭和睦。
最後,在家庭生活中,每個人都要學會接納對方的態度和意見。這種接納不是被動的,而是在真正弄清對方的意見和態度是否合理之後,心悅誠服地放棄自己的見解而接納對方。或者將雙方的意見取長補短,相互融合,更是一件快樂的事。
另外,也要懂得互相尊重,承認各自的獨立意向和人格尊嚴。對於公公來講,也應調整自己的心態,認識更多的新鮮事物,站在子女的角度上考慮問題。必要的時候也應學會大度處世,比如遇到很難調解的問題時,應懂得求大同、存小異,理解、尊重子女的生活習慣、興趣愛好,絕不可將自己偏愛的某種模式強加給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