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我、父親還有四眼三人跟隨旅行社成員踏上了去往西藏的路途,火車行駛了五十七個小時,經由許多省、市和自治區,最終,火車到達了令人無限神往的西藏的首都拉薩。

拉薩作為西藏自治區首府,長期以來就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是一座具有1300年曆史的古城。

位於西藏自治區東南部,雅魯藏布江支流拉薩河北岸,地理坐標為東經91°06′,北緯29°36′海拔3650多米。東鄰林芝地區,南與山南地區交界,西連日喀則地區,北接那曲地區。南北最大縱距202千米,東西最大橫距277千米。總麵積31662平方千米。

總人口42萬人。1951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拉薩城進入了新的時代。1960年,國務院正式批準拉薩為地級市,1982年又將其定為首批公布的24座國家曆史文化名城之一。

“拉薩”在藏語中為“聖地”或“佛地”之意,長期以來就是西藏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的中心,金碧輝煌、雄偉壯麗的布達拉宮,是至高無上政教合一政權的象征。

早在公元七世紀,鬆讚幹布兼並鄰近部落、統一西藏後,就從雅隆遷都邏姿(即今拉薩),建立吐蕃王朝。

在拉薩當地的地圖中記載著拉薩一座十分著名的宮殿——布達拉宮,布達拉宮又稱拉薩神宮,布達拉宮屹立在拉薩市區西北的紅山之上,是一座規模極其宏大的宮堡式建築群。

身居紅山之下,抬頭仰望夢境般的神宮。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疊,殿宇嵯峨,氣勢雄偉,有橫空出世,氣貫蒼穹之勢。其堅實墩厚的花崗石牆體,鬆茸平展的白瑪草牆領,金碧輝煌的金頂,具有強烈裝飾效果的巨大鎏金寶瓶、幢和經幡,交相映輝,紅、白、黃三種『色』彩的鮮明對比,給人以莊嚴肅穆、超凡脫俗之感。

蜿蜒曲折的白『色』石階足有數千層,直達神宮大殿,這神宮最初是鬆讚幹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因為鬆讚幹布把觀世音菩薩(世間自在佛)作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就用佛經中菩薩的住地“布達拉”來給宮殿命名。

布達拉宮後來因宮殿遭雷擊引起火災和戰『亂』,後吐蕃王朝解體,神宮逐漸廢圮。17世紀由五世噠賴喇嘛主持重建布達拉宮,在修建時,除了本地工匠,清『政府』和尼泊爾『政府』也都派出技藝高超的匠師參與,每天的施工者多達7700餘人。

曆時48年,耗資約白銀213萬兩,神宮才得以建成,遂成為曆代噠賴喇嘛的冬宮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它被本地人俗稱為“第二普陀山”。

我、父親和四眼在導遊員的帶領下參觀了傳說當中的布達拉宮,當我們走近布達拉宮的跟前時,統一花崗石的牆身;木製屋頂及窗簷的外挑起翹設計;全部的銅瓦鎏金裝飾,以及由經幢、寶瓶、摩羯魚、金翅鳥做脊飾的點綴……這一切完美配合使整座宮殿顯得富麗堂皇。

布達拉宮依山壘砌,群樓重疊,殿宇嵯峨,氣勢雄偉,有橫空出世,氣貫蒼穹之勢,堅實墩厚的花崗石牆體,鬆茸平展的白瑪草牆領,金碧輝煌的金頂,具有強烈裝飾效果的巨大鎏金寶瓶、幢和經幡,交相映輝,紅、白、黃三種『色』彩的鮮明對比,分部合築、層層套接的建築型體,都體現了藏族古建築『迷』人的特『色』。

我們跟隨導遊員走進了布達拉宮之中,眼前金碧輝煌的宮殿設計令在場所有的人都瞠目結舌,統一花崗石的牆身;木製屋頂及窗簷的外挑起翹設計;全部的銅瓦鎏金裝飾,以及由經幢、寶瓶、摩羯魚、金翅鳥做脊飾的點綴……這一切完美配合使整座宮殿顯得富麗堂皇。

當我走到宮殿正中央的時候,我抬頭看到在正中央的牆壁之上掛有一幅大畫卷,在這張畫卷上畫著一座金碧輝煌的宮殿,其宮殿內的設計我是那麼的熟悉,好像以前在什麼地方見過一般。

突然,我睜大了雙眼身子一動不動的望著前方掛著的這幅畫卷,這個怎麼跟我每天晚上睡覺時的夢境一模一樣呢,難道在冥冥之中有什麼東西在指引我來到這座布達拉宮,又冥冥之中讓我注意到了這幅畫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