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座上盤著一條紅色的玉龍,用“狼眼”一照,龍體中頓時流光異彩,有滾滾紅光湧動,裏麵竟然全是水銀,不過這條“空心水銀龍”倒不算奇怪,真正吸引我們注目的,是這條龍的前半截。
盤距在王座上的隻是包括龍尾在內的一小部分龍身,一頭紮進壁中,龍尾與雙爪搭在寶座的靠背之上,顯得有幾分庸懶,龍體前邊的大半段,都凹凸起伏的鑲嵌在王座後壁上,與殿壁上的彩繪融為一體,使整副壁繪表現出的強烈的層次感,卻沒有任何令人覺得烏突的不協調,其構思之奇,工藝之精,都已至化境,世人常說:“神龍見首不見尾”,而王座與牆壁上的這條龍,卻是見尾不見首,好似這條中空的水銀玉龍,正在變活,飛入壁畫之中。
與龍身結合在一起的大型壁畫,則展現的是獻王成仙登天的景象,畫中仙雲似海,香煙繚繞,綿延的山峰與宮殿在雲中顯得若隱若現,雲霧山光,都充滿了靈動之氣,最突出的紅色玉龍,向著雲海中昂首而上,天空裂開一條紅色縫隙,龍頭的一半已穿入其中,龍身與“淩雲天宮”的殿中寶座相聯,一位王者正在眾臣子的簇擁下,踏著龍身,緩步登上天空。
這位王者大概就是“獻王”了,隻見他身形遠比一般人要高大得多,身穿圓領寬大蟒袍,腰係玉帶,頭頂金冠,冠上嵌著一顆珠子,好似人眼,分明就是“雮塵珠”的樣子。
王者留著三縷長髯,看不出有具體有多大歲數,麵相也不十分凶惡,與我們事前想象的不太一樣,我總覺得暴君應是滿臉橫肉,虯髯戟張的樣子,而這獻王的繪像神態莊嚴安詳,我猜想大概是人為的進行美化了。
畫麵的最高處,有一位騎乘仙鶴的老人,須眉皆白,麵帶微笑,正拱首向下張望,他身後還有無數清逸出塵的仙人,雖然姿態各異,但表情都非常恭謹,正在迎接踩著龍身步上天庭的獻王。
我看得乍舌不下,原來所謂的“天崩”,是說仙王證道成仙的場景,而不是什麼外人能否進入玄宮冥殿,想必此事極其機密,非是獻王的親信之人,難以得知。
正中大壁畫的角落邊,還有兩幅小畫,都是獻王登天時奉上祭品的場景,在銅鼎中裝滿屍體焚燒,其情形令人慘不忍睹,也就沒再細看。
胖子說道:“按這壁畫中所描繪的,那獻王應該已經上天當神仙逍遙去了,看來咱們撲了個空,王墓的地宮八成早已空了,我看咱們不如鑿了這條龍,再一把火燒了這天宮,趁早回去找個下家將玉龍賣了,發上一筆橫財,然後該吃吃,該喝喝。”
Shirley楊說:“不對,這隻是獻王生前一廂情願的癡心妄想,世上怎麼可能這種凡人成仙的事情。”
我也讚同Shirley楊的話,對她二人說道:“已經到了王墓的寶頂,豈有不入地宮倒鬥之理,何況你們有沒有看見,這畫上獻王的繪像,他頭上戴的金冠上所嵌的,那可正是能救咱們性命的鳳凰膽。”
三人稍加商議,決定先搜索完這處“淩雲宮”,再探明潭中的破洞是否就是地宮的墓道,然後連夜動手,不管怎樣,眼見為實,隻有把那冥宮裏的明器翻個遍,介時若還找不到“雮塵珠”,便是時運不濟,再做罷不遲,這叫盡人事,安天命。
在秦代之前,宮殿是集大型祭祀活動與政治統治於一體的核心設施,具有多種功能,直到秦時,才僅做為前朝後寢的皇帝居所,單獨設立。
至於帝王墓上的明樓,其後殿應該是祭堂,而並非寢殿,裏麵應該有許多歌功頌德的碑文壁畫,供後人祭拜瞻仰。
我們都沒見過秦宮是什麼樣子,不過“淩雲天宮”,應該與秦時的“阿房宮”相似,雖然規模上肯定及不上三月燒不盡的“阿房宮”,但在形勢上或許會淩駕其上,想那秦始皇也是古時帝王中,對煉丹修仙最為執著的第一人,可始皇帝恐怕做夢也沒想到,他的手下會建出一座天宮來做墳墓,可比他的秦陵要顯赫得多了。
我們計較已定,便動身轉向後殿,我走在最後,忍不住又回頭看了一眼那大殿正中的銅人銅獸,心中仍是不住疑惑不定,總覺得有哪裏不太對頭,有股說不出來的不協調感。
等我轉過頭來的時候,見Shirley楊正站定了等我,看她的神色,竟似和我想到了一處,隻是一時還沒察覺到究竟哪裏不對,我對Shirley楊搖了搖頭,暫時不必多想,反正船到橋頭自然直,於是並肩前往後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