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3章 山路(1 / 3)

除了我和胖子之外,其餘的人都沒聽說過“魚陣”之事,我們曾在福建沿海的海域中,多有這種傳說,內地的淡水湖中也有,但不知為什麼,最近二十年就極少見了,“魚陣”又名“魚牆”,是一種生物學家至今還無法解釋的超自然魚類行為,水中同一種類的的魚群大量聚集在一起,互相咬住尾巴,首尾相聯,一圈圈的盤據成圓陣,不論大小,所有的魚都層層疊疊緊緊圍在一起,其規模有時會達到數裏的範圍。

淡水湖中的魚類結成“魚陣”,一是為防烏鬼捕捉;二是抵禦大型水下獵食動物的襲擊,因為在水下遠遠一看,“魚陣”好象是個緩慢遊動著的黑色巨大怪物,足可以嚇退任何天敵;也有可能是由於氣候或環境的突變,魚群受了驚嚇,結陣自保。

眾人在河邊吃些東西,以便有體力遊水,順便策劃如何通過水晶牆後的“魚陣”,這件事十分傷腦筋。

Shirley楊找了張紙,把胖子所說的水下情況畫在上邊,“災難之門”在水下有條七八米寬的通道,距離約有二十米長,出去之後的地勢為喇叭形,前窄後寬,數以萬計的“白胡子無鱗魚”就在那喇叭口中結成滾桶式“魚陣”,堵住了水下通往外界湖泊的去路,到了那裏就過不去了,“白胡子魚”是喀拉米爾山區水中才存在的特殊魚類,其特點是體大無鱗,通體皆青,惟有須子和嘴都是雪白的,所以才得了這麼個名字,胖子說“災難之門”後邊的“白胡子魚”,大大小小不等,平均來說都有半米多長一尾,那巨大的魚陣翻翻滾滾,根本就沒辦法過去,除非能讓它們散開。

Shirley楊說:“白胡子魚雖然不傷人,但種群數量龐大,本身就是一種潛在的威脅,咱們從水下穿過的時候,倘若落了單,就有可能被魚群圍住失去與其它隊員的聯係,咱們應該設法將魚陣事先擊散,然後才能通過。”

我對眾人說:“自古漁人想破魚陣,需有鬼帥出馬,但咱們身在昆侖山地下深處,上哪去找鬼帥?而且就算真有鬼帥可以驅使,怕是也對付不了數萬條半米多長的白胡子魚。”

明叔等人不知道什麼是“鬼帥”,請問其詳。我讓胖子給他們講講,胖子說你們知不知“烏鬼”是什麼?不是川人對黑豬的那種稱呼,在有些漁鄉,漁人都養一種叫鸕鷀的大嘴水鳥,可以幫忙潛下水裏捉魚,但是得提前把它的脖子用繩紮上,否則它捉著魚就都自己咪西了,這種水鳥的俗名就叫“烏鬼”。

凡是養“烏鬼”捕魚的地方,在一片湖泊或者一條河道的水域,不論有多少鸕鷀,都必有一隻打頭的“鬼帥”,鬼帥比尋常的鸕鷀體形大出兩三倍,那大嘴比鋼勾還厲害,兩隻眼睛精光四射,看著跟老鷹差不多,有時候漁人乘船到湖中捕魚,但是連續數日連片魚鱗都捉不到,那就是說明水下的魚群結了魚陣,這時候所有的漁民,就要湊錢出力,燒香上供祭祀河神,然後把“鬼帥”放進水裏,不論多厚的“魚陣”,也架不住它三衝兩鑽,便瓦解潰散。

但這裏的環境得天獨厚,所產的白胡子魚體形碩大,非是內地湖泊中尋常的魚群可比,這種魚在水裏遊起來,那勁頭能把人撞一跟頭,恐怕縱有“鬼帥”也衝不散這裏的魚陣。

借著胖子給大夥白話的功夫,我已經打定了主意,既然已到了魔國的大門前了,就絕沒有不進反退的道理,,沒有“鬼帥”,但我們有炸藥,足可以把魚群炸散,但從水下通道潛水穿過,必須五個人一次性過去,因為我看這道巨大的“災難之門,並非一體成型,而是用一塊塊數米見方的冰山水晶石,以人工搭建的,不僅刻滿了大量的圖形符號,而且石塊之間有很多縫隙,可能是水流量大的時候衝刷出來的,也可能是修建的時候故意流下,以減輕水流的衝擊力對牆體的影響,爆破魚陣用的炸藥不能太少,太少了驚不散這麼多的白胡子魚,但炸藥多了,衝擊波一定會把一部分水晶牆破壞,這堵巨牆是上古的遺跡,說不定牽一發動全身,”災難之門”就此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