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玉·鑒玉
作者:李豔 李坤
傳統概念裏的和田玉是指產於新疆境內的昆侖山和阿爾金山地區,成因為接觸交代(中酸性侵入岩和鎂質碳酸岩的接觸帶中)作用所形成,其主要化學成份為角閃石族中的透閃石—陽起石類質同象係列的礦物,且以透閃石為主,伴生微量的透輝石、蛇紋石、黃鐵礦、磷灰石、綠泥石、白雲石等礦物。組成和田玉的主要礦物透閃石以纖維狀晶體顆粒存在於和田玉結構中,纖維狀晶體顆粒越小、伴生礦物越少,和田玉的顏色就會越白越滋潤,質地也越細膩純淨。通常和田玉的內部結構為纖維交織結構,摩氏硬度為6~6.5,折射率為1.606~1.632(點測為1.61左右),比重約為2.9~3.1g/cm3,油脂光澤,半透明至微透明或不透明。
目前,市場上所見的和田玉主要產自新疆、青海、俄羅斯、韓國等地,少數品種產自貴州、岫岩以及台灣等地。各地所產和田玉的礦物組成成份、內部結構基本相同,但它們之間無論是從材質的優劣、感觀的油潤細膩程度,還是從價格高低上比較都有較大的差異。現在讓我們來了解一下各地所產和田玉在感觀上的不同特征。
新疆產和田玉(俗稱:新疆料)
新疆產和田玉主要分布於塔裏木盆地之南的昆侖山—阿爾金山地區。其主要產出礦區有:若羌—且末礦區;和田—於田礦區;莎車—塔什庫爾幹礦區;天山礦區;阿爾金山礦區。新疆產和田玉礦床為非蛇紋岩型礦床,其成因是典型的接觸交代作用,這與其他產地軟玉礦床為蛇紋岩型、屬超基性岩不同,這也使得新疆產和田玉以其堅韌的質地、溫潤的光澤、絢麗的色彩、致密的結構與其他產地的和田玉有所區別。
新疆產和田玉的纖維狀晶體顆粒較細、較短而且排列致密,透閃石含量約為95%~99%,含其他的雜質礦物極少,比重約為3g/cm3左右,摩氏硬度為6~6.5左右。帶皮籽料和山流水質玉石從感觀上看,其質地較其他地區所產的和田玉質地溫潤細膩,呈半透明質感,顏色純正,油脂光感強,韌性好,切磨雕刻時不易崩裂。對比而言新疆產和田羊脂白玉的油脂光感看上去就像新鮮的羊尾巴油脂—滋潤、細膩,這也是羊脂玉這一名稱得來的緣由;青海產羊脂白玉的油脂光感則像跑了油的羊尾巴油脂—幹澀、光澤差;俄料羊脂白玉的油脂光感更像是在冰箱裏凍著的羊尾巴油脂—缺乏動感和活力。
新疆不同地區所產和田玉在感官鑒別時應著重注意以下幾點:
1. 和田產和田玉油性好,色度純正,質地滋潤細膩,雜質少。如果是仔料,其打磨出來的作品表麵潤澤幹淨,在玉器造型藝術和精雕細琢方麵均優於青海料、俄料、韓料等其他產地的和田玉料。
2. 且末產和田玉內部常見點狀、鬆散、粗狂的雲絮狀結構,且常伴隨黑色或白色的僵點—黑色僵點是鉻尖晶石,白色僵點為白雲石。且末產和田玉以塊度較大的山料為主,且油性好,大都做成仿古件。
3. 和田產和田玉以仔料和山料居多,分老坑和新坑,其結構中多見雲絮狀紋理呈長絲狀或長條狀分布。由於和田新坑玉屬山料,在開采時用炸藥爆破,故玉石上常遍布咎裂,硬度、致密度及滋潤度都不及和田產和田玉。
4. 天山礦區產和田玉主要為碧玉,因其具體產地在瑪納斯境內,故有“瑪納斯碧玉”之稱。瑪納斯碧玉顏色不夠理想,多帶藍色調,色淺,雜質、裂紋及黑點多,油潤度不夠,質地也較粗。
5. 阿爾金山礦區產和田玉(今稱“金山玉”)除少量屬青玉外,主要為碧玉,其特征與天山礦區的極為相似。
青海產和田玉(俗稱:青海料)
青海產和田玉是上世紀90年代初在柴達木盆地西北邊緣,青海格爾木昆侖山三岔口附近發現並開始采掘至今的。其產出地段屬昆侖山脈東緣入青海省部分,西距新疆若羌約300餘公裏,與且末、若羌等地產出的和田玉在地質構造背景上有著密切的聯係。青海產和田玉以山料為主,也有少量戈壁料和山流水,未見典型仔料。其主要結構為纖維變晶結構、毛氈狀結構、半自形中粒鑲嵌結構及殘晶結構,結構較鬆散,脆性大,上機器磨雕時易崩裂。這類玉器常經過浸蠟處理,其中部分玉料盤玩一段時間後顏色會發灰、發暗。青海產和田玉透明度高、油性差、光澤不及新疆產和田玉的油脂光澤強,且摩氏硬度較新疆料略低,一般為5~6,比重一般也在2.9g/cm3左右,拋光不好的成品表麵有毛玻璃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