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玉·鑒玉
作者:王娜
青州,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七千多年的曆史積澱,使得這一地區地上、地下文物豐富。關於青州,在《尚書·禹貢》中就曾提到過,說“海岱惟青州,濰淄其道”,也就是說今天山東的大部分區域都屬於古青州的範圍。在這個古老的地方,玉的雕琢使用,由來已久。
就現在考古發現來說,早在8000年前的後李文化時期,我們的先民們就開始雕琢使用玉器。經過北辛文化時期、大汶口文化時期約4000年的發展,到了龍山文化時期,玉器的雕琢達到了較高的水平。青州博物館所藏玉器以戰國、漢代時期的精品最為突出。經過數千年的發展,明清時期玉器跟隨著時代的潮流變得世俗化。玉有五德,即仁、義、智、勇、潔。古人常以玉比喻君子,以玉的高雅潔淨來比喻君子的高貴氣質,以玉的堅硬比喻君子的忠貞,以玉的溫潤比喻君子的謙恭禮讓,“君子佩玉”就是說的這個道理。古人雕琢的美玉展現著中華民族對於玉的尊崇,對於美好人格的向往。現在就讓我們走近青州博物館,從它所藏的精品玉器中來領略玉的這些品德。
玉魚(圖1)商代。1965年山東青州蘇埠屯1號墓出土。長9厘米。薄片, 體形較短。眼睛琢成小孔形,可係繩。鰭覆於身,鰭上有小直線。尾部似燕尾,分叉且向兩邊外撇,尾端有刃,較鋒利,可當作小刀使用。魚身上的線條以直線條為主,且雕刻有力。整體造型美觀、生動,形態栩栩如生。這一題材自商周時期就已經開始流行。
玉兔 (圖2) 西周。長4厘米,高2.2厘米,重4.5克。片狀,青白色,局部受沁呈黃白色。頭微昂,眼突出,嘴微張,下方鑽有一孔,孔較大,可係繩。身上寥寥幾刀,就展現出兔子機敏、奔跑的神態,可見古人高超的雕玉技巧。
裸體玉人(圖3)戰國。共計八件。1996年青州高柳鎮東水渠村出土,分兩個陶盒盛放。具體排列方式為每件玉人各占陶盒的一個角,男女呈對角放置。頭向外腳向內,女為仰麵式,男為覆麵式放置。這八件玉人,除兩女一男正麵略有土沁、土鏽外,其餘五件皆保存完好,體麵光潔。玉人為青黃色玉質,玉質晶瑩細膩,有光澤。男性(圖4)皆頭戴平頂型發飾,旁垂兩帶,係於項下,交叉狀搭於胸前;女性(圖5)頭上無發飾,呈散發披發狀至腰際,發絲曆曆可數,清晰可見。玉人皆麵部豐腴,脖頸粗短,右手壓左手於腹部,兩腿呈分開狀,且生殖器刻製明顯,但第二性特征不明顯。身體肥胖,四肢略短。很顯然,這八件雕刻的玉人為孩童,可視為裸體玉男、玉女,或裸體童男童女。盛放玉人的陶盒(圖6)為正方形。邊長19.3厘米,高14.7厘米,壁厚2.5厘米。蓋口沿為子母形口,厚3厘米,上麵的四個外角都磨製成委角。蓋子的中央部位有一小孔,陶盒的兩端也各有一個小孔。每個陶盒上共有三個小孔洞,其用意是供陶盒裏的玉人通過小孔呼吸空氣,或自由出入。據考證應是祭祀用品,憑借玉的靈氣,求子孫繁衍。這組玉人玉質細膩,色澤溫潤,雕製精美,確為玉之珍品。
玉劍(圖7)戰國。2004年冬青州市東高鎮西辛村大型戰國齊墓出土。青白玉質。近似等腰梯形,上雕雙螭龍紋,尾部分叉,飄逸俊秀。最頂端圓雕一小鳥,做淩空欲飛狀。劍采用浮雕、線刻等多種雕刻技法,碾琢精細,玉質瑩潤。
玉劍(圖8)戰國。青州市東高鎮西辛村戰國墓出土。長15厘米。黃色,局部有黑沁。正麵布滿勾連渦紋,背麵雕出長方形穿。玉質精美,碾琢精細,反映出墓主高貴的身份。玉劍屬玉劍飾的一種,劍固定在劍鞘上,供穿係革帶以連結腰間的器物,早期玉劍飾主要作帝王貴族標榜尊貴地位和賞賜、饋贈之用。
玉璧(圖9)戰國。2008年青州市邵莊鎮西辛村西南戰國陪葬墓出土。該陪葬墓麵積雖不到十平方米,但出土了玉璧十件、銅劍一把、陶壺五件,其中的玉器基本上都保存完整,製作精良,取材考究,堪稱戰國時期齊國製玉的代表。十件玉璧中最精美的當屬枕於墓主人頭部之下的那一件,直徑14.6厘米,內徑4.7厘米,璧厚0.6厘米,是10件玉璧中最為厚重的一件。玉璧顏色為深青綠色,色澤渾厚溫潤,玉璧外緣與肉內緣周邊皆作減地拋光處理。玉璧的正反兩麵皆布滿大小、形狀一致,排列間隔相等的穀紋,穀紋均乳突飽滿勻稱,粒粒雕琢精細光滑,富有光澤。
“宜子孫”玉璧(圖10)東漢。上世紀80年代,青州市譚坊鎮馬家塚子東漢墓出土。通長30厘米,直徑20.8厘米,厚0.6厘米。白玉質,質溫潤,玉材罕見。璧肉內區飾蒲紋一周,並有158個乳丁,外區飾蟠螭紋。出廓上方鏤雕雙龍紐,紐中央透雕篆書“宜子孫”三字。乃“子子孫孫宜室宜家”的吉祥用語。更耐人尋味的是,玉匠巧妙利用白色玉質上的黑色部分,因材施藝,藝盡其材,碾琢成一對麵相視的雙龍。龍體粗壯剛健,昂首挺胸,張口露齒呈騰空飛奔狀,活靈活現,似出沒於祥雲之中。線條流暢,姿態優美,充滿著靈氣和動態的藝術韻律美。璧麵穀紋雕琢精細,更顯華麗高雅。該玉璧是漢代玉器中的上乘佳作,是青州博物館的鎮館之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