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董泉苑
作者:劉英傑
人們對銀錠並不陌生,古代影視文學作品中總有白花花銀子的存在,但銀錠收藏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卻屬於冷門,近幾年才有勃興的局麵。銀錠是古代基礎貨幣之一,我國曆史上銀兩的貨幣功能始於漢代以前,隋唐以前稱為“銀餅”,宋金時期稱為“銀錠”,元代稱為“元寶”,明清兩代白銀作為主要貨幣流通,鑄造甚多。今天我們所見的銀錠以明清兩朝及民國初期留存下來的居多,但由於近代對貴金屬流通市場的控製,民國初年“廢兩改元”的實施,銀錠停止流通,大量被銷熔,目前民間存世量不大,但收藏者不斷增多,蘊藏著極大的升值潛力。銀錠具有較高的保值功能,近幾年價格暴漲。市場上明代十兩銀錠價格已達三四萬元,清代最小的銀錠也達千元左右,所以明清銀錠收藏人群可謂異軍突起,而明清白銀自然成為藏界“硬通貨”。
明清紋銀的曆史演變及形製“成色”
銀錠作為流通貨幣從漢代開始就有,但由於數量較少,故流通不廣,銀錠大放異彩的時期卻是在明清時期。雖然中國曆代對銀錠的鑄造及發行都沒有統一嚴格的規定,允許官宦門第和貴族富商自由鑄造,但一般來講,特別是清代以前,銀錠的造型卻基本隻有幾種。漢代銀錠的器形為餅狀;唐代一般是長方形條狀,同時有餅狀和船形;宋代銀錠的器形以鋌為主,與唐代銀錠銀相比形態變寬、變厚,正麵四角微翹,呈砝碼形,兩頭兩個圓弧呈束腰形;遼、西夏、金的銀錠器形與宋差不多;元代銀錠的器形與宋出入不大,無銘文錠的區分是周緣翹起,中間內凹,多數元代銀錠沒有銘文;明代銀錠的器形長度較元代變短,而厚度卻增加,束腰已較小,兩端的弧形消失,周緣增高,特別是兩端更加突出,形成一個雙翅。
銀錠以“兩”作為單位,合稱“銀兩”。當然這裏的“兩”重量並不一定相等,銀的成色也不相同,所以,除了“銀兩”外,還有一個更為文雅更為標準的詞彙“紋銀”。在清代宮廷劇中我們通常能聽到,這是清代對足銀的官方稱呼,是清朝法定銀兩標準成色,繳納錢糧等都以紋銀為標準,相當於現在的“925”千足銀。當然當時的冶煉水平,即便是紋銀離千足銀還是有些誤差,因而紋銀並非真正的銀兩,而是用於折算各種成色的金屬銀的一種記賬貨幣單位,即虛銀兩,也稱“足紋”,各地均有不同的形製和標準。
不管是明代的官銀元寶還是清代的紋銀,都是作為一種對照,用以評定不同成色和重量的碎銀和銀兩。所以明清兩代由官府鑄造足量並成色十足的銀錠又稱砝碼錠,或稱共議十足銀,後來一些商會組織憑信譽鑒定並打有標記的銀錠也稱砝碼銀,多數每錠重十兩,成色能夠達到百分之九十八至百分之九十九。
官錠、私銀的賞鑒與投資
因為曆代政府對銀錠鑄造的開放性政策,所以從明朝開始,銀錠開始出現官鑄和私鑄之分。有些藏友便想當然地進入了“重官錠而輕私銀”的誤區,認為官錠政府統一鑄造,成色有保證,銘文清晰規整,史料價值無限,是以收藏價值高,投資有保證;而私銀為私人鑄造,成色雜亂無章,銘文或簡或繁不易鑒別,史料價值低,是以收藏價值低,投資回報無保證。這有些過於主觀臆想。其實縱觀銀錠鑄造史,私鑄銀錠最初雖然沒有貨幣的職能,隻是私營票號或商家儲存和運輸白銀的一種方式,但後來卻發揮了比官錠更大的流通作用。
這是因為私銀大多是在公估銀的基礎上鑄造,成色並非沒有保證,反而比官錠鑄造嚴格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商家多富有中國傳統色彩的“信義”保證,而官錠多用於漕運、賦稅、軍費開支,與民眾生活關係不大。私銀隻要適應當時的流通環境和民間習俗,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銀錠造型無規定,特別是從清代開始,銀錠的器形更加多樣,各省各地各有千秋、異曲同工。牌坊錠表現比較突出,牌坊錠,概因其外形類似古典建築中的牌坊,又因其銀成色足,可以信賴,故有此名。它又稱公估銀、馬鞍錠,所以,牌坊錠是專指當時以及以後有公估驗色的實物而言。光緒初年乃至更早的三槽方錠,雖然後來的牌坊錠由此演化,但這些沒有經過公估驗色的,即使有的外形相近,仍不得稱為“牌坊錠”,可見此名之嚴格。也正因為如此,牌坊錠可能是中國各地長時間使用的銀兩中較為進步的一種。它一般長在5.5~6厘米,寬在3.5~4厘米之間。重量在滇平五兩上下,約180克左右,含銀量在96%左右。牌坊錠出現後,須按九八成色標準造,如未通過鑒定並加蓋公估印,就不得流入市麵。從現存世的大量實物看,絕少有漏蓋鑒定印的,這證明了當時對於有關規範的執行,嚴格又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