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淺談日本明治時期早期機製銅元(1 / 2)

老董泉苑

作者:黃誠

機製銅元作為近代工業革命的產物,最早產生於西方,自近代以來以中日為代表的東方國家在實現近代化的過程中也先後開始製造和使用機製銅輔幣。中國的機製銅元於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時任兩廣總督的李鴻章奏準首先在廣州製造發行,而日本機製銅元的發展要早於中國,日本機製銅元產生於明治維新早期(日本明治六年即1873年)。日本近代機製幣由於製造美觀,錢幣上都為漢字,易識別且目前價位不高,故關於日本錢幣的收藏逐漸得到國內錢幣收藏愛好者的青睞和重視,近年來在徐州錢幣藝術品收藏市場上關於日本錢幣的收藏方興未艾。本文就對日本明治早期發行的一套機製銅元作一簡單的介紹。

日本古代受中國文化的長期影響,其文物禮製悉數仿效中國,經濟貨幣製度亦是如此。日本古代的錢幣基本按照中國使用的圓形方孔製錢形製鑄造,上麵文字有的為日本本國的天皇年號如日本奈良、平安時代鑄造的“皇朝十二錢”,自幕府時代則開始大量仿製或私鑄中國宋明時期的錢幣,如宋代“元豐通寶”、“元通寶”或是明代“洪武通寶”(背加治木錢)等製錢。從早期奈良朝初始元明天皇和銅元年(中國唐景龍二年,公元708年)仿唐代“開元通寶”錢鑄“和同開”錢到江戶幕府時期鑄造“寬永通寶”錢、“文久永寶”錢,日本前後使用了長達一千多年的中國式圓形方孔製錢。

隨著近代西方工業革命的興起,歐美列強向東方不斷擴展,代表西方工業革命成果之一的近代機製幣隨著資本主義侵略開始湧入東方,衝擊著東方自秦漢以來延續兩千年的以圓形方孔製錢為主體的貨幣體係。

在日本江戶幕府統治末年,日本嘉永六年(中國清鹹豐三年,公元1853年)美國東印度艦隊司令官馬修·佩裏率領四艘蒸汽戰艦扣關日本江戶灣,日本史稱這一事件為“黑船事件”。“黑船事件”使西方列強軍隊首次踏上了日本領土,打開了日本的國門。在西風東漸的大變局下,日本國內通過倒幕戰爭推翻幕府統治,擁戴天皇睦仁,改年號為“明治”,開始了全麵向西方學習的明治維新運動。為變革舊有的貨幣體係以便向歐美貨幣體製接軌,日本明治政府發出的新政詔令提出“進行幣製改革,清除偽幣,統一貨幣標準與鑄造,實行銀本位”。故明治政府於明治元年(1868年)9月設造幣局,於日本明治三年(1870年),購買了原屬英國的香港造幣廠的全部設備,在大阪建立了日本第一家機器造幣廠,專門生產機製銀幣。明治四年(1871年)5月,明治政府為了與西方貨幣體係接軌,製訂了“新貨條例”,規定將“兩”改換成“圓”,“新貨幣以‘圓’為單位,不論金額大小,一律以‘圓’計算”。製訂本位金幣“二十圓”、“十圓”、“五圓”、“二圓”、“一圓”,銀輔幣“五十錢”、“二十錢”、“十錢”、“五錢”四種,銅輔幣“二錢”、“一錢”、“半錢”、“一厘”四種。另外發行有麵值“一圓”的銀幣。

明治政府鑄造的“二錢”、“一錢”、“半錢”三種銅元貨幣(圖1),材質皆為紅銅。錢幣正麵邊緣為齒邊,中間為日本龍形象的浮雕。該龍的造型為:身體線條綿軟,長須,且麵目表情溫和,龍爪為三爪,首尾相顧,做蜷曲狀。其形象與之後中國清政府鑄造發行的機製銅元內莊重大氣的大清龍形象相比,似乎更有幾分漫畫色彩了。團龍外有一圈由“······”連成的珠圈紋。“一厘”錢(圖2)材質亦為紅銅,尺寸遠小於其他三枚,錢幣正麵為菊花圖案無珠圈,菊花為日本天皇皇室的家徽,龍與菊花的圖案,體現出了近代日本濃厚的“皇國”色彩。除圖案外,正麵環繞邊緣鑄有楷書“大日本”國名,年號及英文麵值SEN(錢)、RIN(厘)。銅元背邊緣亦為齒邊,鑄有上下直讀楷體漢字麵值“二錢”、“一錢”、“半錢”及分別用小字橫讀注明“五十枚換一圓”、“以百枚換一圓”、“二百枚換一圓”,小字中間鑄有日本皇室家徽菊花,在小字下麵為環繞邊廓的纏枝花卉。一厘錢麵值最小,背麵僅是楷書直讀“一厘”二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