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方琮《仿黃公望山水軸》賞析
藏書論畫
作者:王厚宇
方琮,是清朝乾隆時期的宮廷畫家,生卒年不詳,其姓名見於畫史記載,如胡敬《國朝院畫錄》卷下雲“方琮,字黃山,張宗蒼弟子工山水。《石渠》著錄四十有八。”佚名的《讀畫輯略》雲“方琮,字友璜,號石顛,浙江人。善山水,從學於張宗蒼,筆致能相似,身得其傳,供奉內廷。”據曆史記載,方琮於乾隆十六年(1751年)隨其師張宗蒼進入內府,直到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仍在宮廷任職,在宮廷作畫有二十多年,是任職較長的宮廷畫家之一。方琮的作品被《石渠寶笈·續編》、《石渠寶笈·三編》收錄的共有四十八件,其實際在宮中作畫的數量要遠遠超過此數。清代宮廷繪畫中的山水畫,是以“四王”(王時敏、王鑒、王、王原祁)的畫風為主流,其中尤其是王原祁的畫風統治宮廷畫壇最久。王原祁的很多學生進入宮廷,成為供奉畫家,張宗蒼就是王原祁的再傳弟子,而方琮應當算是王原祁畫風的第三代傳人,頗受乾隆皇帝青睞。方琮在宮中所作大量的山水畫,大都是為裝飾宮殿和各處行宮牆麵用的,但也有一些被收藏於內府,如《石渠》著錄的就有四十八件之多。因此,方琮是清代宮廷中一位比較重要的畫家,但就是這樣的一位畫家,卻和淮陰有過交往,現淮安市博物館收藏的《仿黃公望山水軸》就是證據之一。
《仿黃公望山水軸》,縱144厘米,橫60厘米,紙本。上寫群山起伏,林木茂蔚,壑藏曲水,境界深遠。其近景是一片拳石丘坡,幾株老鬆雜樹,前後穿插,偃仰崢嶸,曲盡其態。中景是碧波平湖,水光瀲灩。湖邊樓台屋宇,山門寺院,聳立於山間。其後是青山數重,層巒疊障,其插雲天。此幅用筆沉著,峰巒渾厚,遠近景物層次分明,山石皴法多以幹墨積累,林木間亦用淡墨幹擦,氣韻蔥蔚可觀,所寫是一片秋天景象,仿佛使人置身太古之初。這是一首大自然的頌歌,音調鏗鏗,雄壯豪邁。清代乾隆之際,土大夫於仕宦餘暇,以筆墨供奉太平之娛,都以溫潤清逸為特色,此幅就是清廷繪畫中典型風格之作,描繪了祖國山河的美麗景色。畫上有大段題跋,記述了作此畫之背景,其跋雲“曩於淮陰程氏思研齋得觀大癡老人溪亭覓句小軸,筆超氣渾洵,令尋味不盡其妙,迄今數載,時忽神往。戊寅秋九月,退值之暇,菊色盈窗,幽興勃然而生,恍如一峰老人在焉。率氣追摹,雖心手相忘妍強,恐不複自辨。”此題跋中的“淮陰程氏思研齋”,已不可考,推測為定居於淮安河下之程氏。清乾隆時期,程氏為淮安河下之旺族,是長居淮安的安徽籍客商,世代以經營淮鹽為業,其族程嗣立、程夢星、程景芳、程塏等人,好收藏,重交友,風流倜儻,吟詩作畫,名重一時。許多南來北往的遊客過淮時都於此停留,酒宴琴歌,品茗賞菊,詩詞酬唱,一時傳為佳話,而方琮就是其中的一位。落款為“奉質岡翁道長老先生鑒定,石巔弟方琮並識。”此戊寅為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落款下鈐圖章一枚,因漫漶不清,已不可辨認。此幅不僅是一幅優美的山水畫,也記載了方琮和淮陰程氏之交往,故有重要曆史和藝術價值,彌足珍貴。
(責編:李禹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