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稀世珍寶嵌金銅犀尊發現記(1 / 2)

名家追蹤

作者:雁子

吳梓林 簡介

1936年生,湖南慈利人。1959年畢業於西北大學曆史係。從事文物、考古工作40餘年。曆任陝西省考古研究所田野考古隊隊長、秦始皇兵馬俑博物館館長、陝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辦公室主任、西安半坡博物館館長、西安碑林博物館顧問、《收藏》雜誌主編、中國博物館學會理事、中國文物學會理事、陝西省考古學會常務理事。現為陝西省書法家協會會員、陝西省慈善書畫研究會藝術顧問。現任《收藏界》雜誌社專家委員會主任。

自幼愛好書法,臨習黃自元、鄧石如、顏真卿、柳公權、歐陽詢等諸家法帖。在長期從事文物考古實踐中,對甲骨鍾鼎、碑石墓誌、摩崖經幢、磚瓦刻銘頗有研究,浸淫其中,汲古融今,獲益匪淺,其書藝得以不斷提升。作品曾參加省市書法展覽並多次獲獎,刊載於全國各地報刊,常應邀書寫店名、書名和各類題跋。傳略入編《中國專家人才庫》《中華驕子》《中國當代藝術界名人錄》等典籍。

2012年2月9日,中央電視台《國寶檔案》欄目播出一個專題節目—《西漢錯金銀雲紋銅犀尊》,看後令人振奮。這個2000多年前的寶貝至今看起來依然高雅絕倫、栩栩如生,讓人驚歎中國古人的智慧和靈氣。“銅犀尊高34.4厘米,長57.8厘米,重13.3公斤。犀牛肥健壯,昂首佇立,貌極雄偉。遍體嵌金作流雲紋,間以金絲毫毛。形象生動逼真,製作十分精美。雙角,鼻角長而額角短。兩耳短小矗立,雙目嵌以黑色琉璃珠,左珠微殘。合口,右側伸出細管作流。背部尊口作委角長方形,上複素麵銅蓋,有活環可以啟閉。尾尖微翹,短腿三瓣蹄。”(1963年4月11日《西安晚報》吳梓林文)錯金銀鑲嵌藝術是中國戰國和秦漢時期典型的工藝藝術,這尊犀牛尊,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青銅鑲嵌藝術的代表作,具有極其珍貴的曆史文物和藝術價值。

那麼這個銅犀尊來自哪裏,又是怎麼出土的呢?故事發生在半個世紀前,發現地在陝西興平,見證人是西安碑林博物館研究員吳梓林老師,也就是接受中央電視台采訪的那位老先生。前不久,記者來到了吳老師的家。

說起當年發現這件寶貝的事情,吳梓林老師至今依然興奮不已。事情發生在1963年,那時的吳老師才27歲,是陝西省考古研究所渭水隊的隊長。銅犀尊出土的地方正好屬於他的工作範圍。吳梓林畢業於西北大學曆史係。1958年大躍進的時候他還在上學,因為陝西剛剛成立考古研究所,急需考古人才,他以優異的學習成績被分配到了陝西考古研究所,掛職學習。

他記得非常清楚,那是1963年2月4日下午,正在學習,那時候的政治學習可是頭等大事,雷打不動的。突然有人來對他說:“所長叫你去一下。”他立即感到事情重大。來到所長辦公室,所長拿出一封信讓他看,是一個叫趙養鋒的人寫的。這個人曾經在考古研究所工作過一段時間,後來國家經濟困難,被裁掉了,沒有想到這短短的考古經曆,卻培養了他對文物的了解和熱情,最終為國家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信上正是報告了這個銅犀尊出土的信息。看過信後,所長和吳梓林一致認為這是一個重要線索,決定馬上去現場看一下。所長讓吳梓林去財務拿了200元錢,開了介紹信,當天下午,吳梓林就拿著一個大大的旅行包立即出發了。當時沒有直接去現場附近的汽車,先要坐到鹹陽,下車後還要走十幾裏路。因天色已晚,他就住在豆馬村附近的兄弟單位茂陵文管所(今茂陵博物館),第二天來到了發現地—陝西興平豆馬村。

接待他的是全國農業勞動模範、大隊黨支部書記許敬章,書記立即找來了發現人—趙振秀。趙振秀是本村一個農民,去村旁挖土墊牛圈,隻聽“當”的一聲,挖破了一個像陶罐一樣的東西,這東西叫“甕”。他連忙放下鋤頭,仔細一看,甕裏麵有一個銅牛,小心翼翼地搬了出來。四周的村民都圍過來看,一尺高,兩尺長,也說不出來是個什麼東西,隻覺得稀罕,就抱回家去了。

黨支書讓他抱來,他立即就抱了來,很樸實的農民啊。吳梓林一看,心頭一陣狂喜,憑經驗,他立即看出這是春秋戰國時期的青銅器。這麼大,以動物犀牛形象造型的,這麼漂亮的青銅器還是第一次看見。他按耐住心裏的激動,鎮靜地對村民講起了國家的文物政策。一是凡地下出土的文物都屬於國家所有;二是保護文物人人有責;三是對於發現者國家會給予一定的獎勵。交待清楚以後,黨支書說話了。堅決擁護國家的政策,文物上交,同時也應該給予趙振秀一定的物質獎勵。黨支書建議給趙振秀50元錢。趙振秀表示同意,吳梓林立即拿出50元錢當眾給了趙振秀。

說到這裏,吳老師也有些慚愧,如此珍貴的無價之寶,隻給了人家50元錢。不過50元在當時也不是一個小數字了,更何況在農村。吳老師說,真想再見見這位樸實的發現者,他可是大功臣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