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的魅力(1 / 1)

在2010年的年初,《殺倭令》幾經修改、潤色終於要在北京寒冷的冬天裏出版了。

“倭寇”是中國古代對東南沿海一帶活動、劫掠的日本海盜、浪人的統稱,隨著抗日戰爭的爆發這一稱謂延續下來。《殺倭令》顧名思義,這是一部顯而易見的抗日題材的小說。而故事的背景則設定在山海關外那個在冬季裏常常覆蓋著厚厚積雪的東北大平原上。

在中國,應該說最不缺乏的就是戰爭題材的文學作品了,而發生在現代抗日戰爭則是這一題材的重頭戲。無論是小說還是影視劇都可謂是高產。這幾年來,抗日題材的小說出版了很多,但是鮮有精品。其中塑造的無非是兩種英雄形象,一種是傳統的“高大全”式的抗日英雄,另一種就是“土匪式”的抗日英雄。後者在電視劇《亮劍》播出以後還風靡一時。

在《殺倭令》中,作者塑造是一種全新的英雄形象,甚至可以說是一個反英雄的形象。從來不曾有過一個英雄這樣怯懦、無能、畏畏縮縮、低三下四、糊裏糊塗。而其實主人公賈九正是那個時代,在大規模入侵的日軍麵前大多數中國人的縮影。他有著中國人傳統的善良和正義感,卻也有著與生俱來的底層民眾的卑微與無奈。他圓滑地周旋於各種勢力之間,本來隻為自保,卻在不經意間走上了一條英雄之路,而起因竟隻是一次為了逃避現實的買醉。

“殺倭令”這個書名脫胎於中國曆史上所謂的“五胡亂華”時代冉魏政權的建立者冉閔所發布的“殺胡令”。 在哈爾濱,飽受日軍欺壓的東北民眾無力反抗,每日隻能聽說書人劉鐵嘴講冉閔的事跡,聊以自慰。喝醉了的賈九帶著劉鐵嘴寫的“殺倭令”在城裏四處散發,一場酒瘋終於引起了軒然大波。當賈九抱著一摞厚厚的傳單,歪歪扭扭地走在大街上時,他還在一條無形的邊界線上徘徊,而就在第一張傳單在脫手的那一刹那,賈九毫無意識地大步越過那條界線,注定了他此後的人生將發生驚天動地的變化,而且絕無退路。從此賈九不得不周旋於日本人、土匪、國民黨正規軍和抗聯隊伍之間。這不是他想要的人生,英雄也隻是他酒後的向往。這個在最底層勞動者裏都算不入流的人物是如何在作者筆下成為了一個抗日鬥士、一個民族英雄的呢?

西方文學界有從貧兒到王子的故事,我們也有從無賴到英雄的經典。其實說的時髦一點,賈九就是當今非常流行的草根明星,如此說來這本以抗日戰爭為素材的小說不但不能說是老套,簡直就是緊跟時代潮流——一不留神竟然成為萬人矚目的偶像級人物。

在這本書的形成過程中,我曾經多次跟作者百成溝通全書的寫作基調和語言特色。每每我說到一半即被百成打斷,起初我以為百成為人倨傲,卻不料每次修改他都能給我意外之喜。由此可見百成對題材的敏感,對文字高超的掌控力和領悟力。

百成是東北人,其語言有著非常濃鬱的東北特色,當東北味的小品和二人轉紅遍大江南北的時候,百成拿暢銷書開刀了。那一句句原生態的東北方言,透著風趣、幽默、機智和活靈活現。20世紀八十年代曾經有一部風靡全國的小說《夜幕下的哈爾濱》,可以說是那個時代的超級暢銷書了。或許那是全國的讀者第一次領略到東北味的文學作品,而百成的這部作品則是“東北話集大成者”,地地道道、原汁原味、熱辣生鮮、充滿了野性與原始的張力。而天馬行空、不拘一格的敘事手法則又體現了他孕育自白山黑水間的魄力與膽識。說百成是當代的東北話寫作第一人也許也不為過吧。同樣是以抗日戰爭為背景的小說,可能讀者會下意識地進行比較,至於孰優孰劣,還是請讀者自己慢慢品位。

是為序

於北京亞運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