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軍:新軍第十二師、山東前營水師、江南水師及內河的長江水師;
陸軍:新軍第三十六師、禦前侍衛、八旗前鋒、原內務府三旗、馬步兵汛、圓明園五汛、健銳營、內外火器營以及熱河駐防兵(熱河、喀喇河屯和樺榆溝三處駐軍)。
第二路遠征艦隊司令為徐瑞少將。
中英九龍戰役一結束,中國軍隊立即著手在珠江造船廠對破損的艦船進行修補,同時把遠征艦隊所需的船隻拖往珠江口集中。
在廣東眾多軍民的共同參與下,經過三天的緊張施工,戰列艦、巡航艦、輕巡艦、運輸船、商船、趕繒船和水師船全部拆卸下桅杆和帆布,按照船型的大小高低次序排列成方陣。
所有被俘虜的英軍官兵都作為免費的重體力勞動者,在監視下加以使用。
用鐵鏈對船頭和船尾加以軟固定,並分別在每一層高度鋪上寬實的木板加以扣接,不同高度的木板之間則施以鉸鏈軟固定,木板下麵墊實,用來增加承重負載能力,形成一塊長約一公裏半,寬約五百米的巨大平台(俯瞰視角)。
這是借鑒了赤壁之戰中曹操的做法。
即將遠征的艦隊在航路中要經過馬六甲海峽,馬六甲海峽全長約1080公裏,西北部最寬達370公裏,東南部最窄處則為37公裏,完全能夠通行。
至於動力則借鑒了火車的做法,前麵由“上海”號航母牽引,後麵用“興華”號航母推動。
四艘護衛艦、四艘導彈驅逐艦和兩艘兩棲攻擊艦負責整支艦隊航行中的安全保衛。
道光二十年六月初七(1840年7月5日),道光皇帝在珠江口舉行誓師儀式,為兩支遠征艦隊壯行。
廣大出征官兵高喊口號:“誓為吾皇陛下效忠!”
道光皇帝離開後,兩路遠征艦隊拔錨起航,向南海駛去。
幾天後,兩路遠征艦隊到達新加坡,對英軍設置在新加坡的補給港口實施了精準的炮擊,擊沉了停泊在港灣內的所有船隻。
在癱瘓了英軍的戰略中轉據點後,兩路遠征艦隊穿越馬六甲海峽,經安達曼海進入印度洋。又經過了幾天的行程,兩路遠征艦隊繞過科摩林角後,轉而向北航行,到第二天清晨時,孟買七島東岸的深水港已經遙遙在望。
很快,深水港的岸防據點進入艦炮射程,兩架直升機開始升空偵察,艦載中華神盾係統S波段SPY-ID(V)主動相控陣雷達和SIP-329(V)型預警雷達開啟工作,驅逐艦、護衛艦和兩棲攻擊艦呈戰鬥隊形散開。
經過偵察直升機反饋回來的坐標信息,艦炮的火控雷達對岸防據點實施了鎖定。70倍口徑130毫米新型單管隱身艦炮和730近防炮調整坐標後,向岸防工事展開了射擊。
“轟,轟,轟……”在艦炮的猛烈打擊下,一個接一個岸防工事夷為平地。在艦炮進行到第二輪射擊後,孟買港口所有岸防工事全部被清除。
在驅逐艦、護衛艦和兩棲攻擊艦的火力掩護下,第一批運輸船上的海軍士兵向港口發起了衝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