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 天圓地方(1 / 2)

故事到這裏,也許才算正式開始了。幾千年前先人們生活的場景終於完全拉開了帷幕,作者甚至已經無法控製小黃帝這一角色下一步的“演出”,能做的隻是把他的一舉一動完整的“拍攝”下來。

“這我就放心了。”這是少典對小黃帝說得最多的一句話。自“村民全體會議”作出搬遷的決議,少典就忙忙碌碌的,一直沒有閑著。他先是派人到他自己看中作為村址的地點,確認無誤後,接著就是搬遷路線的選擇,最後選擇了一條路徑最短,野獸最少的路線,當然還有兩條備選路線。

等這些必要的工作完成之後,他就和村長他們商量村址的“規劃”了。之所以在規劃上打引號,是因為那個時候並不存在現代意義的規劃概念。不過,因應建村的需要,很快就會有“規矩”了。這是後話。

說起規劃,就不得不提天圓地方,古時候人們都以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你看,假設你一個人站在曠野上遠望四周,看到各方向的地平線都是同樣距離,形成一個圓圈,而藍天覆蓋在這圓圈上,中間高周圍低像半個圓球,但看到地分明是平的,都是直線,向東南西北四麵展開,而直線四麵畫出來的圖形必然是方的。大約到了商周時期,人們才發現不對勁,因為如果天是圓的,而地是方的話,那麼不就是有一部分地麵是蓋不住的?於是,有人又提出天有四到八根柱子,牢牢地撐著天呢。還有人杜撰出有個人頭蛇身的怪物女媧補天呢。當然,西方也好不到哪裏去,甚至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前,在茫茫大海中航行,他的船員們幾乎相信也快要到天的盡頭,而哥倫布這個二愣子硬是不怕死,這才有了今天的美洲。

拋開風水和宗教的因素,現代城市規劃學、交通運輸學甚至地理學和軍事學等都部分源自古人這一樸素的天圓地方思想。和小黃帝一樣,對天圓地方是我們姑且認為,天是圓的,地也是方的。此時,他正在津津有味地“旁聽”父親少典和村長還有隊長的“常務會議”呢。地點就在村長家裏,看來遇到事情就開會,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之一。

“村長,我看新村的規劃。。。看這裏。”少典拿著一根細棍子,在地上指指點點。小黃帝仔細一看,隻見地麵上密密麻麻的畫滿了縱橫密布的線路和框框,他一點兒都看不懂,隻好呆坐在他們身邊。

“我看,這個出入口要有所修改。我們現有的布局不合理,新村除了壕溝包圍,還必須建上一堵牆。”隊長手指著整塊區域。大家點點頭,他說的有道理,正因為沒有高牆的保護,曾經有會水的野獸跑到村子裏“尋釁鬧事”呢。

“好是好,但是圍牆的建造不能和普通的住房的牆一樣。就是牆建好了,如果下雨怎麼辦?泥土再結實,遇到水就會散了。”少典補充道。

另外兩名與會者不住的點點頭,看來他們遇到的困難還真不少。

“爸,我有個主意,不知道行不行。”小黃帝終於明白了他們討論的是些什麼,他想起了自己和其他的玩伴玩泥巴的經曆,比賽蓋泥巴房子就是他們的遊戲項目之一,誰的房子蓋得高,誰就贏。他們想盡了辦法,把底層的牆捏的厚一些,捏的緊一些。結果還蓋出過兩三層的呢。幾個大人做夢都想不到,他們的難題卻在小孩子們的遊戲中解決了。

“那你說說看。”三雙略帶驚奇的目光轉移到這個小孩子身上。

“等等。”說畢,小黃帝跑到外麵抓了一塊黃泥巴。將他“啪”的一聲擺放在石桌上,那可是村長的飯桌。村長見狀,想攔也來不及了,隻好由他去,他也想看看這個孩子到底玩啥把戲。說不定對他們的大事有些啟發呢。

“你們看,村裏的圍牆應該要厚一些,才能預防野獸的衝撞,還有雨水的衝刷。還有要建的高一些,能有效防止野獸翻牆過來。”小黃帝像揉一團麵一樣揉著黃泥巴,然後把它拍打城牆,豎起來就成了。當然,小黃帝建成的“牆”和當今散布於全國各地的古城的城牆是不一樣的,充其量就是籬笆牆的加強版。而後世標準的城牆如建於明代的西安古城牆,四四方方的要走一天才能走一圈呢。萬裏長城就更不用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