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 龍的傳人之二(1 / 2)

深秋的中原,天氣已漸漸轉涼。不過,此時的小黃帝,還是不會分辨四季的。他隻知道天氣狀況有了變化。這樣他和二小子的準備也就增加了一項,穿戴。多穿一點,他們到野外“作業”才不會受凍。那時候的人們穿的還是獸皮,這不,小黃帝的母親附寶就利用工餘的時間,給他縫製了一件狼皮襖呢。讀者朋友千萬不要小看當時人們的能力,在小黃帝的太太嫘祖還沒發明蠶絲紡織之前,原始社會的人往往就地取材,製作衣服的。比如,我國東北地區的赫哲人,是一個專事漁獵的民族,他們製作的魚皮衣服就是一絕,做工之複雜和講究,讓人歎為觀止。在網上,每一件褂子還賣至少上萬呢。

小黃帝特意為自己編紮了三雙草鞋,把尖棍磨好,弓箭也準備齊全。隻等石斧到手了。他父親已要求村裏的磨坊(注意和現代磨豆腐的磨坊不同,他們的磨坊是專門打磨生產工具的,比如石斧、石刀之類的。隨著經驗的積累,這些人還磨出一些好看的石頭--玉石,後世孔子還誇‘玉有德’呢)盡快打磨兩把石斧,好分發給他們,出去砍樹。

這幾天,他們已經準備得差不多了。磨坊派人把打磨的光滑鏘亮的石斧交到了他們手中,隻等找個合適的日子就出發。大家都知道他們要給女媧立像的事,紛紛給他們出主意,想辦法。有的送來了吃的,有的送來穿的。原始社會大家都不富裕,但是那個時候人們“習鄉尚齒”的心態還是值得今天的每一個人學習的。看來大家都很重視這件事情,倒是小黃帝像沒事人一般,看上去輕鬆得很。

天還沒亮,少典就把小黃帝從睡夢中拉起來,告訴他該出發了,完了指了指擺在牆角的早已替他捆紮好的一包東西,裏麵有三雙草鞋、兩把石斧,還有幾塊幹肉做在半路上的幹糧的,要他吃過飯之後就和二小子在村口碰頭。

小黃帝在床上懶洋洋地翻了個身,沒有再動彈,腦子裏卻在想這一去得要很長時間,說不定在外麵過夜都不一定。他沒再繼續賴在床上,匆匆起床,簡單的到外麵水溝邊洗了個臉,就回來坐在石桌旁,撿起他媽做好的烤肉吃了起來。他今天起床比平時早了很多,此時味蕾還沒有受到足夠的刺激,胃口也小了很多,很快沒幾口他就飽了。他媽媽附寶在一旁也奇怪地看著他,這家夥今天也不知道是怎麼啦,這麼容易打發。要是在以前,哪怕就是再多的肉他也要嚷著吃不飽的。

屋外,天已經蒙蒙亮,微微的晨風中偶爾有一隻小鳥飛過,它們也要早早的出去覓食。太陽升起的方向也漸漸的紅透了,過了一會兒就再也無法用肉眼看著那裏,這是個出門的好天氣,小黃帝心裏想到,他很高興也很喜歡這種天氣出門。

小黃帝出門的時候,外麵路上幾乎看不到幾個人,看來他起得確實很早,也許這些天來人們幹得太累了,都不舍得這難得的睡懶覺的機會。在那個時候,沒有人會催你出工幹活,也沒有人監督你上班打卡。人們做什麼全憑自覺。

經過這些天的建設,村口已經漸漸成型。和老村子不同的是,藤橋已經被獨木舟取代,也許當時的人們還沒有辦法製作出能夠橫快小溪兩岸的木橋呢,所以就隻好退而求其次,使用新發明的獨木舟來回的接送來來往往的人們。

以前的司橋現在搖身一變,成了渡工了,他們老早就看到了小黃帝,殷勤地打著招呼。小黃帝也和他們混熟了,盡管以前沒有和他們說過多少話,一個村裏的街坊鄰居,抬頭不見低頭見,大家都知根知底的。小黃帝告訴他們還要等一個人,他才能過去,於是,他們要他就在這裏再等一會兒。

小黃帝說的那個人當然是二小子,這個家夥不知道吃錯了什麼藥,講得好好的,出發的時候要早一點起床,帶上村裏選好的狗兒,免得耽誤了時間在外麵危險,可就是把他的話當耳邊風。小黃帝無可奈何地抖抖腳,將工具放在地上,在村口附近轉悠一陣。牛棚就在村口的附近,幾頭大黃牛橫七豎八地躺臥在幹草堆裏。巫人和那些小孩被它們寄在一個很窄的角落,輕微的鼾聲一聲接一聲,奇怪的是這麼擠他們居然也能睡著。也許是白天他們幹活太累了吧,每個人至少要挖一排洞的。小黃帝想道,不由得有一絲不忍,但轉念一想誰叫他們想吃我呢。此時,他對他們的惱恨已經沒有前一陣子那麼強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