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 倉頡造字之一(1 / 2)

軒轅小黃帝在他父親少典的幫助下,加上他自身比較愛動腦筋,很快就掌握了陶器燒製的要領。小黃帝漸漸的忘記了失去朋友的痛苦,盡管他和二小子出外打獵的記憶不時浮現在他的腦海,甚至在夢裏也會有些破碎的片段不時的折磨他。人們經常看見他推著一隻獨輪車,來回進出陶窯運送剛燒製好的陶器,再小心翼翼地把它們存放在不遠處的庫房裏。這時,軒轅之丘最冷的季節已經過去,大地重新被一層草綠色覆蓋,甚至連神木也長出了綠芽,它頑強的贏得了第二次生命,神奇的生命啊。

原始而簡樸的日子一切似乎走上了健康發展的軌道,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小黃帝在存放陶器時碰到了麻煩。原來,這時軒轅之丘的人們還沒有使用文字,他們隻能使用繩子記錄一些簡單的事情。起先,他們記錄存放的陶器就是使用繩子,即每進來一隻陶器,小黃帝就要挽一隻疙瘩,兩隻就是兩隻疙瘩,以此類推。這種方法,對於少量的陶器存放還是能夠應付的,然而隨著陶器的增加,小黃帝就漸漸的感到力不從心了。正如人們說的“智者千慮,必有一失”的道理一樣,小黃帝也不例外,開始出錯較少,隨著倉庫堆積的陶器的日漸增多,他的錯誤也是越積越多,直到他無法順利解決。

舉一個例子吧,他們使用的這種記事方法無法表達兩種不同的陶器,因為它們都是用一個疙瘩表示。還有,結繩記事方法對於大批量的陶器存放,需要耗用大量的繩索,常常一堆陶器旁邊還要留出很大一部分空間來存放打滿了疙瘩的繩索。是可忍孰不可忍。小黃帝在一次不小心打碎了一隻陶器後,拿著一根繩子不知道該如何表達,簡直是傷透了腦筋。在這個時候,他隻是一個人孤零零地處理燒製陶器的事情,還是一個標準的光杆司令,沒有什麼人能夠幫助他,唯一能指望的父親少典,因為他是村長,實在是太忙,無法抽出時間幫他想辦法,人不是三頭六臂。於是,小黃帝隻好趁定期聽課的機會,在課堂的休息時間求救項先生,誰知道先生也是愛莫能助,他正在為到原來的村子附近的壁畫探險而傷腦筋呢,他的課程已經進入到較深的境界,很多地方已經無法用語言來形容,隻有到實地考察才能使得他的學生搞清楚,這種教育就是所謂的“不言之教”。就像和孔子同時期的一位“教師”王駘,他教育學生從來不多說話,跟著他的學生比孔子的三千弟子還要多很多。孔子甚至萌生過向他學習的念頭呢,所以直誇他是“不言之教”。不過,項先生還是為小黃帝推薦了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倉頡,他是小黃帝的同門。

“倉頡?先生,這個人做事怎樣,可靠嗎?”小黃帝有些茫然的問道,他模模糊糊的記得曾經和他一起玩過雪仗的,不過印象不是很深。

“倉頡在人前不愛說話,但是遇到事情愛動腦筋,相信能夠幫助你度過難關。。。”項先生有些心痛地看著眼前這個因為操勞有些消瘦的學生,輕輕地拽了拽他的山羊胡子,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