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代電子信息產業中日本企業落伍原因分析
資訊博覽
作者:王喜文
摘 要:在技術平穩發展的階段,日本企業表現出強大的競爭力,但在當今技術急劇變革的時期,在需要發展全新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時候,日本企業卻顯得反應遲緩,無法繼續引領潮流,而隻能做一名追隨者。文章從五個方麵總結了日本電子業由盛而衰的原因所在。
關鍵詞:產業結構; 產業政策; 創新; 企業文化;日本企業
2011財年,日本索尼、夏普和鬆下三大企業的虧損總額達到創紀錄的200億美元;2012財年,日本三大電子企業交出的成績單更是“慘不忍睹”:索尼虧損達27億美元,甚至被迫賣掉美國總部大樓以改善財務狀況;鬆下虧損近100億美元,被迫大量裁員;夏普則遭遇史上最大虧損。在技術平穩發展的階段,日本可以將技術和產品做到極致,表現出強大的競爭力,但在技術急劇變革的時期,在需要發展全新技術、產品和服務的時候,它們卻顯得反應遲緩,無法繼續引領潮流,而隻能做一名追隨者。本文將從五個方麵總結日本電子業由盛而衰的原因。
產業結構:過度依賴日元貶值
索尼處在業績惡化頂端。由於其在日本本土之外的銷售額占了總銷售額的80%左右,因此,外彙市場的大幅度變動,隨時都會引發索尼公司在企業結構上的震蕩。
2008年10月,索尼曾經預測,2009年3月期的銷售利潤,可達到3754億日元。那是按照當時的業績和外彙彙率在100日元兌換1美元、140日元兌換1歐元的基準上測算出來的。然而,進入2009年1月之後,日元上漲到了90日元兌換1美元和120日元兌換1歐元的程度。單是外彙彙率變動一項,即使按照2008年10月的計算關係式,即1美元兌換日元時多出1日元,則索尼的銷售利潤將下降45億日元;1歐元兌換日元時多出1日元,則索尼的銷售利潤將下降75億日元。2009年3月期索尼的銷售利潤,單是因為外彙上漲一項,就將出現950億日元的赤字。
汽車、家電特別是數碼電器的滯銷,直接打擊了日本電子工業基礎的半導體事業。這些長期角逐在世界電子產業中的頂尖高手們,開始全麵失去了昔日的王者風範。
大和總研的一位經濟分析家兼評論家佐藤宏指出:日本國內的大型電機集團,由於企業結構上存在問題,當外部發生重大變動的時候,一方麵自己生產的產品滯銷,帶來銷售赤字;另一方麵,供應零部件的電子元件廠家和其他材料廠家,也必然連帶受損。因此,進入2009年,整個電子行業呈現一片蕭條的景象,從而引發手機、電腦以及電機等電子硬件的生產和銷售長期低迷。
日本企業結構問題,來源於日本的產業結構,因為日本的產業結構仍然是輸出主導型。這種產業結構,靠的是日元貶值時,大量的日本產品向全世界輸出而獲得利潤。這一點,無疑已經構成了過度依賴。
行業指導:產業政策未能發揮積極作用
實際上,日本電子巨頭的業績從2009年前就開始持續下降,直至2011財年、2012財年全軍潰敗。但是,一直沒有行業指導機構來提前進行產業安全示警,4年間也沒有行業指導機構來進行政策上的救助。
更為糟糕的是,日本政府對大企業的行業指導往往是行政官僚為了控製企業的發展,直接派員參與企業的內部會議,監督指導企業的政策,以配合政府的產業政策。同時,高官空降在日本也是一個普遍現象。一些高級官員退休之後,由政府安排進入私人大企業擔任高管。行政指導和高官空降的製度安排形成了“派閥—官僚—企業”的日本政經體製的鐵三角,在這個鐵三角關係當中,各方勢力相互製約,可以使企業達到平衡和基本穩定,但卻不利於創新,尤其是對於消費電子企業。
創新機製:缺乏“破壞性創新”
以前,日本消費電子企業並不缺乏創新點。比如,早在十多年前,日本的手機就逐步具備了上網、收發電子郵件、拍照、下載音樂、網上支付、看電視等多項功能,有些甚至還可以兼用作信用卡和登機牌,但本地生產商從未嚐試涉足海外市場,也未能更新設計。所以,雖然日本的手機硬件發達且功能多樣,卻很難和一般電腦、iPhone以及其他智能手機兼容,也難以開發配套軟件,麵對蘋果、三星等公司的衝擊,很快就喪失了競爭力。
早在2003年,索尼就已經捕捉到電子產品數字化的趨勢,但自2007年推出PlayStation3後,索尼近5年內不曾有其他在全球範圍內廣泛流行的新電子產品問世。這在日新月異的電子產業,是不容樂觀的窘境。它的拳頭產品SonyReader曾被賦予奪回市場份額的重任。然而,功能單一的它雖風靡一時,但麵對功能強大的iPhone,顯然力不從心。技術領導力缺失的背後是理念的落後。斯坦福大學謝德蓀教授在其所著《源創新—— 轉型中的中國企業創新之道》一書中,將創新分為流創新和源創新。前者指的是能改善現有價值鏈的創新活動,它包括從生產到銷售整個價值鏈的所有創新活動;後者指的是通過新理念,組合現有資源來達到欲望。源創新也被稱為破壞性創新,因為它會產生新價值觀並破壞現有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