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感受開始會讓一個男人鬱悶,隨後慢慢演變為消極,再上升到憤怒,最後就很容易讓其走向爆發的不利局麵。
女人不妨這樣想,孩子雖然是媽媽的心頭肉,但同樣是你和老公的愛情結晶。也就是說,孩子和老公對你而言都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因此,一定不要為了愛孩子而傷害了另一個你愛的人。
另外,換個角度講,夫妻之間關於孩子的權力之爭也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不利影響。
可能夫婦兩個爭論的初衷是為了孩子好,可是這樣做的結果很可能和當初的預想南轅北轍。
首先從教育方式上來論證,夫妻兩個為了如何教育孩子而爭吵不休,卻忽視了孩子此時此刻的心情。如果父母一個唱紅臉,一個唱白臉,一個護一個打,對同一件事做出了不同的評判,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態度,就會讓孩子困惑不解,無所適從。
在父母的意見和表現不一致的情況下,孩子犯了錯誤,首先想到的不是認識和反省自己的錯誤,而是考慮父母會對自己采取什麼樣的態度,甚至會產生錯覺:我做的不一定是錯誤的,因為媽媽(或爸爸)並沒有批評我;隻有爸爸(或媽媽)看我不順眼。這樣不利於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利於形成正確的是非觀念。更有些孩子非常善於鑽空子,利用父母爭吵的機會,立馬加入到庇護自己的一方,從而達到逃避問題、渾水摸魚的目的。
父母為了孩子吵得麵紅耳赤,孩子卻跟沒事人似的旁觀看熱鬧,這其實就是一種舍本逐末的行為方式。
除此之外,父母在孩子麵前爭論他的是非,也容易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父母沒完沒了的爭吵也很可能會給孩子留下陰影。
從這一點上出發,我很讚同一位美國朋友對於孩子的教育方法。
那位美國朋友瑪麗是我表姐的同事,是一名翻譯,中文很棒。有一次我們碰巧在一起吃飯,鄰桌有一家人在聚餐,看生日蛋糕和其中一名老者頭戴的生日帽,可以判斷一家人是在為老者過壽。
圍著桌子坐了五個人,其中有一個6歲左右的小男孩,聽他對桌上其他人的稱呼,能夠判斷出另外四個人是他的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
孩子坐椅子上吃了一會兒飯菜,就開始不老實起來,圍著桌子亂轉,鬧著要吃蛋糕。孩子的媽媽不同意,要求他坐回來繼續吃飯。孩子的爺爺奶奶心疼孩子,慌忙就打開了蛋糕盒子,小孩子一看見蛋糕眼都綠了,不等大人給切,他就要下手去抓。
孩子的媽媽發火了,伸手就拍了一下孩子的手背。可能孩子一下子被嚇到了,哇的一聲就哭了出來。
這下子孩子的爺爺奶奶心疼壞了,連忙抓著孩子的手吹個不停,問孩子還疼不疼。孩子本來馬上就消停了,被這麼一問,又覺得委屈了,哇哇開始哭起來。
這一哭不要緊,把孩子的奶奶氣壞了,嘴裏就開始不停地嘮叨:“你說孩子想吃蛋糕,你就讓他吃嘛,你打他幹什麼?你看他手背都讓你拍紅了。”
孩子的媽媽也很委屈:“我就沒使勁拍他,他手背紅,那是你們剛才給揉的。再說這孩子老這麼被慣著,以後肯定沒規矩了。”
孩子的奶奶不依不饒:“再怎麼你也不能打孩子啊,你打在他身上,可是疼在我們心上啊!你這樣打孩子,我們就是死了也不安心啊!”
就在孩子的奶奶說這些話的時候,那個孩子已經把蛋糕悄悄抱過去,用手抓著吃了起來,弄得一臉一手都是奶油。估計孩子的媽媽也是非常要強的一個人,幾句話就聽不下去了,也看不下去了,拿起包就先走了。
剩下幾個人也沒了吃飯的心情,一家人就提前結束了這頓生日宴。
等他們走後,我表姐首先發表了評論:“這樣的家庭,就是他媽媽想教育好孩子也不容易,現在的孩子都會鑽空子,誰寵他他就找誰。”
然後那位外國朋友瑪麗提起了她還在美國的孩子:“在我們家,我教育孩子的時候,其餘人是不會發表意見的。如果他們誰和我的意見不一致,也會另找機會和孩子說,不會像他們這樣當著孩子的麵就吵起來。”
就像瑪麗說的,縱使家庭成員中的任意一方在管教孩子方麵措施不當,其他人也應當在孩子背後規勸,共同商榷,達成一致,最好不要在孩子麵前大加議論或強行幹預。
孩子的事情誰說了算這個問題,應該是夫妻兩人私下協調的,萬萬不可以為了一時的權力爭奪而忽視了孩子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