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這樣的堅持,這樣的執著,是真的對的,或者說是錯的。
我喜歡想好多事,感情的事,扯不清,理還亂。觸景生情,不是沒有,胡思亂想,不是沒有。感情的事,一片空白,又一片糊塗。找個地方,卻發現自己早已麻木,麻木看著自己,突然想笑,多麼可笑,自我囚禁。擦幹眼淚,因為生活還在繼續。
墨羽說他看我不開心,說要帶我去一個地方。
“那你下午,不去了?”
“你笨啊,我是老板。”
“忘了,忘了。”我是真的忘了,還以為曾經,還以為是邱鶴,還以為曾經的生活。
“不過,先說好,你得蒙住眼睛。”
“為什麼?”
“好了,一會我們走。”
“好吧。哎,奶奶在外麵,我叫一下奶奶,咱們開飯。”
“嗯。”
吃罷飯,我們都換了一身衣服,因為墨羽說穿舊衣服比較好一點,我雖然不知道要去哪裏,大概是路不好走,人煙稀少的地方。
“到了”
是一戶人家,院子挺大的。
“這裏是...”
“噓。”
院子挺幹淨,簡陋了一點,往裏,我聽到讀書聲,這裏是學校?
“這是學校?”
“嗯。一會孩子該要下課了,你要不要當一回老師?”
“我?我學的東西,太偏了。”
“偏?”
“我喜歡古代的東西,難道不偏嗎?”
“你說你喜歡古風?”
“是。”
“樂器,你喜歡什麼?”
“古琴。”
“那教古琴吧。”
“你確定?他們那麼小,這個那麼複雜...”墨羽打斷我的話,“孩子多學一點也是好的,不是嗎?又不是教壞的,況且學古琴修身養性,未嚐不是好事。”
“好吧。”
這是我第一次當老師,好緊張,也不知道,這群孩子淘不淘氣。當我站在講台,聽下麵有人說。
“起立。”
“老師好。”
我笑著說:“同學們好。”這個時候,我才發現墨羽坐在最後一排,看來真是眼瞎,教室裏隻有四十幾個人。
“這節是公共課,老師帶大家認識一種樂器,古琴。”
“老師,什麼是古琴?”
“古琴是古代文人雅士最喜歡的樂器,琴台被視為友誼的象征。這裏老師要講個故事。當時楚國有個讀書人,姓伯,名牙。他很喜歡彈琴,從小跟一位名叫連城的先生學琴。伯牙天資聰穎,琴藝大進,但卻很難捕捉到樂曲的神韻。一天,老師對伯牙說:“我帶你去尋一個仙師點化點化,好嗎?伯牙一口答應,高高興興地背著琴隨老師乘船來到東海蓬萊山,老師讓他坐地休息。伯牙在這巍峨蒼鬱的山野之中,久等不見老師歸來,便沿一條山路尋去。繞過一個山頭之後,不想卻有一幅奇景掛在眼前:真是雲中飛瀑,霧中清泉,水花四濺如珍珠,激音回蕩如仙樂。伯牙頓感天眼大開,靈感湧起,便席地而坐,撫琴而成妙曲。突然,他的身後傳來老師的聲音:“哈哈,哈哈……仙師被你找到了。”伯牙恍然大悟,原來老師所說的仙師就是大自然啊。相傳《水仙操》和《高山流水》這兩首古琴曲都是伯牙當時成就的。從此,他的琴藝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但卻始終沒能找到一個知音。後來,伯牙到晉國做了大夫。一日,他奉命出使楚國。因遇大風,隻好在漢陽江口停留。待風平之後,一輪仲秋之月便從浮雲中漫步而出。伯牙站立船頭,仰視明月,俯視江麵水波,琴興大發,便撫琴而彈。一曲即終,忽從草叢中跳出一個樵夫來,此人對伯牙的琴藝讚歎不已。伯牙大驚,便問道:“你會聽琴,你能識琴之優劣嗎?”樵夫接琴觀之,答道:“此琴叫瑤琴,是伏羲氏所造,取樹中良材梧桐的中段做成。其樹必高三丈三尺,截為三段,上段聲音太清,下段聲音太濁,隻有中段,清濁相濟,輕重相兼。後再把此木漫在水中七十二天,擇吉日良時,鑿成樂器。最初,此琴有五條弦,外按金、木、水、火、土,內按宮、商、角、徵、羽。後來,周文王添弦一根,稱為文弦,周武王又添弦一根,稱為武弦。因此,這琴又稱文武七弦琴。”伯牙聽後,心悅誠服,便又調弦撫琴,時而雄壯、高亢,時而舒暢、流利。樵夫時而曰:“善哉,峨峨乎若泰山。”時而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大喜,推琴而起,使禮而問道:“天下賢士,請教高名雅姓?”樵夫還禮,說:“在下姓鍾,賤字子期。”伯牙歎曰:“相識滿天下,知心能幾人。”即命童子焚香,燃燭,與子期結為兄弟。並相約來年中秋再在此地相會。第二年中秋時節,伯牙如期而至,誰料想此時已是與好友陰陽相隔,子期已離他而去。伯牙在子期的墳前,撫琴而哭,彈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終,以刀斷弦。並仰天而歎:“知己不在,我鼓琴為誰?”說畢,琴擊祭台,琴破弦絕。後人感其事,就在漢陽龜山尾部,月湖側畔築一琴台,以資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