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個話題是“北大荒”們回避不了的:訴苦。她們彼此的關係中沒有那種同病相憐的惺惺相惜感,“我們不喜歡訴苦,有苦隻會自己咽。所有的‘苦’都是自找的,訴苦不是解決苦悶的方法。”隻找樂不訴苦,讓一些局外男人覺得她們尤其可愛和與眾不同。
想像一下,一個衣著得體、舉止高雅的單身女子,形單影隻地走過人群,其落寞與無助是讓一個左手牽著小孩,右手拽著丈夫的家庭主婦同情還是羨慕?
“北大荒”現象,是由於社會的多元化和寬容度造成的。過去,麵對壓力和單一的生活狀態,大部分女人急於走向婚姻。而現在,經濟和文化的進步為單身提供了各種物質和精神基礎。聽聽“北大荒”們的心聲吧!
“女人結婚是為自己尋求一種保障,這種保障無非是經濟和孩子。我們這個群體在經濟上已經完全能夠獨立,而養兒防老的觀念也已被現在的年輕人所否定,婚姻的目的還剩下什麼呢?既然這樣,獨身豈不是一種更好的選擇嗎?我是一種性格絕對兩極化的人。讓我去相信與一個人廝守一生也是件很累的事。與其將來離婚給彼此的心靈和生活帶來創傷,還不如現在就進行自我保護,做自己想做的事,交自己想交的朋友,不苟同別人的生活方式。活著本來已經很不容易了,何必還去追求一種虛無縹緲的生活方式呢?”
“我經曆過一次很不幸的婚姻。那次挫折在我的心靈上投下一塊陰影,久久不能散去。我的前夫跟我從小青梅竹馬,可以說是知根知底。曾經兩情相悅、海誓山盟的我們,誰也沒有料到會走到離婚這一步。現在的人太難琢磨了,一個個現實得不得了。我和我前夫那麼牢固的感情基礎都能毀於一旦,更甭說去找別人了。”
獨身,漸成一種潮流,它成為苦與樂的代言詞。或許在某種程度上,它是那種摻雜著幾許無奈的現實生活。隨著社會的發展,獨身的人越來越多,逐漸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活方式。特別是那些從男權主義枷鎖之下獨立出來的女性,越來越多地感受到了自身價值的提高,那種暫時性的獨身生活也就成了目前生活中的首選方式了。或許,還會有女人在不經意間自願地成為這支隊伍中的一員。獨身的女人,似乎正享受著獨身帶來的樂趣和自由。不存在生活的壓力,她能更多地用理性來對待“事業和家庭不可兼得”這個問題了。雖然有時也曾擔心和害怕現實生活中的流行病的“傳染”,而麵對千方百計想逃出圍城時所要承受的痛苦局麵時,獨身也算得上一劑良藥了。更多獨身著的女人們,除了要酸甜苦樂自知、天寒冷暖自助外,還得拿出許多精力去抵抗那些無理的壓力和不公平的待遇。大多數的獨身女性事業有成,成為圍城內女人們羨慕的女強人,男人們卻口服心不服。但對於這種羨慕,有的女性會將之轉化成為動力,逐漸地成為生活園林中另一枝芬芳的玫瑰;而另一部分暫時性的獨身女性,在被羨慕之後,在五千年來的傳統美德影響下,依然企盼著冥冥中那個似乎早已安排好的結實而又溫馨的避風港灣。
“我身邊一直不缺異性朋友(是男朋友還是性夥伴?有待考究),但是我覺得還是獨身的方式適合我。我早已過了而立之年,從大學畢業至今,經曆過太多的人和事,再不會像一個黃毛丫頭一樣相信什麼愛情。‘海枯石爛、堅如磐石’之類的錚錚誓言,好像隻能從小說裏尋覓。這個世界太浮躁了,每個人都變得功利,甭說愛情,連靈魂都可以交易,有時望著對麵笑得燦爛的男朋友,我也不知道他是對我笑呢,還是對皮包裏的信用卡笑。我已不太能相信異性的真情了,因為有時我自己的感情都遊移不定。獨身也許是一種最好的也是最無奈的方式。”
“與其把我們稱做‘孤男寡女’,還不如叫‘單身男女’更貼切,因為沒有人可以真正做到在生理上、心理上孤獨地生存。我很反感有些媒體把單身當做一種社會熱點去描寫。現在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地隻對自己負責任,一切行為準則都是以自我為中心(也許是金錢在作怪吧),變成了一個沒有責任感的人。這樣的人,誰願意把自己的一生托付給他(她)呢?再一點就是來自已婚朋友、親友的家庭觀念的影響——現在很多已婚男女都對結婚感到後悔,總是對未婚的朋友大吐婚姻的苦水。如此‘恐怖’的婚姻,誰還敢往火炕裏跳呢?其實,我覺得男女之所以選擇單身(獨身),最重要的還是害怕婚後沒有自由、受束縛。不管是事業強人型、生活開放型,還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型,又或是雙平行線式的雙方無共同語言,互相看不上,都多多少少有這種顧慮。將來做心理醫生可能是很賺錢的行當,婚姻恐懼症的人都需要一個傾訴的對象。”
“我屬意獨身,首先是因為我可以在經濟上和精神上都不必依附男性,而這種不依附,反而可以讓我感到自己的真實存在。我是那種標榜自由、女權至上的女人,我想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結婚’這兩個字意味著責任與廝守,我自己是個抵擋不住誘惑的人,當我不肯定我能夠和某個人廝守一輩子時,我絕對不會選擇結婚,我不對任何人負責,也不需要別人為我負責。我一直欣賞一句歌詞:‘愛情是精神鴉片,還是世紀末的無聊消遣。’我喜歡和異性朋友在一起。我也會讓戀愛來充實自己越來越幹涸的心田。但是,結婚就像兩個人的無聊遊戲。與其兩個人一起無聊,不如一個人無聊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