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前有個托兒所(沒錯,就是托兒所),但是她不是一般的托兒所,因為她的“員工”是150對在美國國會山上班的人。
事實上她根本就不是一個托兒所,準確的說是這些國會山工作人員互相照看孩子的一個合作組織(babysitting co-op)。
華盛頓特區總是有著燈紅酒綠的社交生活,夫婦們也時不時想享受一下兩人世界,所以保不齊哪一天某些家長們就要晚上外出,不能照顧自己的子女。
一次兩次還好,老是去麻煩別人照顧自己的子女也不太好。
於是這些在美國政治中心工作的聰明人就想出了一個好主意:
在參加托兒合作組織的成員內部發行一種“保姆券”,每張券對應一小時的照看孩子的服務。外出的家長把孩子交付他人照顧後,必須支付保姆券,按對方照顧自己孩子的小時數支付相應的張數。
保姆券一開始發行的數量是一定的,成員可以通過在空閑的夜晚幫別人照顧小孩來賺額外的保姆券,以備不時之需。
...........................
這貌似是一個萬無一失的製度,但是實際上它運行了一段時間後幾乎陷入到崩潰的邊緣。
首先,有些當下空閑時間比較多的夫婦開始利用這些時間努力為他人照顧小孩,多囤積一些保姆券,以便以後能更靈活的利用時間。
由於保姆券的數量一定,有人開始囤積就必然有人的券會減少。那些保姆券減少的人也開始慌了,生怕今後要外出,沒人照看小孩,於是減少了外出的次數,也開始努力照看別人的小孩來賺富餘的券。
突然間,在沒有新加入成員和沒有新寶寶誕生的情況下,流通的券越來越少了,流通券減少的結果就是保姆服務也越來越少。
如果把這個托兒合作看做一個經濟體,保姆服務看做她的產出(gdp),這就是對衰退的經典定義。
而衰退的原因就是出在經濟體內的通貨緊縮,即保姆券的數量不夠。
這不是瞎謅的一個故事,這是sweeney夫婦(托兒合作的成員)1977年發表的題為《貨幣理論和大國會山托兒合作社危機(monetary theory and the great capitol hill baby sitting co-op crisis)》的經濟學論文。
記住這個小故事,不僅幫助龐煖理解了比特幣,也幫助龐煖理解為什麼美聯儲要量化寬鬆,還有央行扮演的“最終貸款人(lender of last resort)”的角色的原因。
...................
比特幣一直被吹捧的防通脹的特性。
比特幣的總量估計會在2140年達到2100萬的極限,貨幣供給會停止,跟故事中的保姆券一樣總量不再增加。
而任何有通縮特性的貨幣都會鼓勵囤積(hoarding)行為的出現,大家都開始囤錢,錢就越值錢,產出的價格就相對下降,產出下降的結果就是工資和需求的下降,又導致產出價格的下降,這就是螺旋形通縮(deflation spiral)。
故事中的托兒所經濟是一個限製了產出總量的經濟,但是一個有通縮屬性的貨幣還是hold不住,放在一個增長的經濟的話問題隻會更嚴重。
如果真像某些狂熱的投機者鼓吹的那樣,成為“未來的貨幣”,“全球的貨幣”,全球經濟的下場就和國會山托兒所一樣。
其次,再來看比特幣的去中心化的特性。
在故事中,為什麼那些家長拚命的把保姆券攥在手裏不花?
因為他們都怕,怕有一天要用的時候卻沒有券花了。
如果合作社的管理層在成員需要用錢的時候可以借錢給他們,讓他們以後再還上(附加利息)。家長們一定會減少手上持有的保姆券的數量。
這時管理層扮演的就是最終貸款人的角色,而在比特幣的世界觀中是不需要這樣的一個角色的。
所以說,龐煖覺得還是【經濟學大師】克魯格曼的觀點最為中肯:
“至少目前來說,買入比特幣還是一筆好的投資。但是這並不說明這次實驗成功了。我們建立一個貨幣製度的初衷不是使得那些持有貨幣的人變得富有,而是讓交易變得便利,讓整個經濟體獲益。而這些比特幣都沒能帶給我們。”
雖然比特幣是個大泡沫。但是,現在這個泡沫才剛剛開始,還沒有完全吹起來。
而且,越是巨大的經濟泡沫,就代表著越高的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