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導體工業的曆史長河中,三次全球半導體矽含量提升周期中,回首檢視米國、日本、韓國、歐洲、天朝台灣省等全球半導體大國/地區興衰成敗。

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全球半導體矽含量提升周期,就是全球半導體工業的曆史長河。

米國的dram和半導體工業產值在全球市場占有率中的發展趨勢:獨立自主的、完整的半導體工業體係,完善的人才培養體係。

米國人在1975年之前,通過軍工國防的投入領先全球建立了獨立自主的、完整的半導體工業體係。同時米國人創造矽晶體管、集成電路、mos、cmos和dram等一係列半導體科技的基礎。

英特爾憑借著在mos、晶體管等技術的領先優勢,通過1k dram,矽片直徑為50mm,芯片麵積為8.5mm2,集成度為5000,占據了全球半導體dram內存市場的82.9%的市場份額。

隨後莫斯泰克公司在4k dram,矽片直徑為75mm,芯片麵積為15.9mm2,集成度為11000。

通過單晶體管單元,差分讀出技術和地址複用技術等科技紅利的技術創新取代了英特爾,就集成度而言,全球半導體最先進的dram集成度從5000提升到11000,增長了120%。

這一時期,米國人是全球半導體產業絕對的領導者。

這一時期全球半導體矽含量從0到5%的提升過程中,大型機和小型機從發明到普及,米國人抓住了曆史的機遇。

1975-1985年的第一次dram世界大戰-美日半導體戰爭中,米國人在dram的競爭中開始全麵被日本人趕超,dram的全球市場份額從峰值的90%左右,大幅度下滑到20%。

這使得米國半導體在全球半導體產業中的占比從峰值的90%滑落到40%左右。

米國人在dram的失敗,最主要在於16k、64k、256k dram的研製上,全麵落後於日本人。以16k dram為例,日本人通過二層多晶矽技術使得dram芯片的集成度達到37000,這比起當時莫斯泰克、英特爾主流產品的集成度11000整整提升了236%。

而日本人通過循環位線、折疊數據線等新技術的應用,率先推出64k dram,集成度再次提升到155000,這比起16k的11000集成度,又提高13倍,這時候米國人已經基本沒有能力追趕了。

這一時期米國人在科技紅利投入上,特別是有效研發投入上是低於日本人的,雙方之間的dram軍備競爭已經不在一個層麵上進行的。

日本人通過64k dram,宣告全球半導體工業進入了新的時期-大規模集成電路時代。

科技思想上的落後使得米國人幾乎錯失了一個時代,米國50家半導體公司聯合起來,秘密結為同盟,希望能夠在256k dram反超日本人。

但是,日本人憑借“官產學”三位一體的國家力量,領先於米國人早早就實現了256k dram的規模量產。

日本人的256k dram,采用三層多晶矽和冗餘技術等新技術,將集成度再次推高到555000,這在當時是無法想象的。

米國人在整個美日半導體戰爭的失敗,可以說,全球半導體工業從mos晶體管、集成電路時代向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lsi)時代轉變過程中的失敗。

關鍵原因在於科技紅利投入,特別是有效研發投入上的落後。

而這一時期是第一次全球半導體矽含量提升周期,因為大型機、小型機的滲透率快速提升。

全球半導體矽含量從5%快速提升到20%,全球半導體工業產值從5億美金,首次突破1000億美金。

從1986-2016年,米國人開始撿起了央格魯-撒克遜人的傳統政策-均衡政策,通過1986、1991年兩次簽署的《美日半導體協議》對日本人進行限製。

日本人強大,就扶持韓國人抗衡;韓國人強大,就借助台灣人進行製約,保持著在全球半導體產業競爭中的均衡優勢。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