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了15年,深圳房價突然坐地起價,平均翻了一倍。

周圍的朋友不少都開始賣房,特別是16年,大家都覺得經濟危機真的來了。

很多人把錢挪到香港去,買保險,開私人銀行,搞家族信托等等。那位神奇的阿姨把位置一般的房子都賣了,隻留了福田和南山的幾套房,然後,去國外買起了房。

因為隱私原因,就不細說了,但是她們在新加坡、溫哥華、香港、西雅圖都置了業,尤其是西雅圖,她說了一句名言,“越大的,越貴的,越要買”。

她們買了一套總價600多萬美金的,但無奈已不在一個階層,收益如何也沒再問,不提也罷。

15年後,深圳的門檻越來越高了。一個985碩士已經不值什麼錢,他們雖然拿著20至30萬的工資,但是買房可以說完全不可能了。

寥寥幾個買得起房的大多是父母在老家當領導的,賣空了半個家幫付個首付。但無奈架不住人多,深圳的房子仍然供不應求。所以羅芳伯感覺,15年以後深圳的房價反倒是真的進入了某個“剛需”的階段。

不同於以前大家都在炒,現在這一波手頭有3-4套房以上的人感覺不多了,但是內地來的人平均質量越來越高,比起早期很多鬱鬱不得誌的,現在來的基本高學曆高素質是標配,這些人家境都不錯,父母即使不能全款買也能幫付個首付。

所以深圳就好像全國經濟蕭條下的一個孤島,源源不斷吸引著一些朝陽行業的人才流入。

羅芳伯認為未來深圳房價很大程度取決於全國的經濟形勢,如果內地轉型成功很多精英會回到家鄉工作。

但是,如果內地經濟蕭條,隻會使得當地的富人和精英繼續湧入深圳和其他一線城市,前者有錢買得起房子,後者能找到高薪工作,攢十幾年也能勉強買得起,房價就還會越來越高。

說到底,房子這東西隻是中國地域發展不均衡的一個縮影,但是作為深圳人,所經曆的房價起伏到瘋狂,許多家庭因錯失最佳機會或錯誤決策導致一輩子都沒有機會有安定的住處(這一點羅芳伯家算是幸運的,原始積累的早,及時止損,亡羊補牢),則不能不說令人唏噓。

羅芳伯的感慨是,作為一個深圳長大的孩子,羅芳伯完全沒有繼承這個城市敢於冒險、敢於拚搏的精神,並且也深信那種辭職創業、加大投資就一夜暴富的日子一去不複返了。

身邊即使是曾經那些生意做得不錯的人,如果久久戀戰,把利潤都投入企業而不及時關門炒房或者上市賣掉的,現在也已經泯然眾人了。

曾有一位叔叔90年代就做工廠,那時身價就大幾千萬,一直做到2016終於倒閉,妻子離婚,現在也就隻剩一套房。

日子還是應該穩定地過的,除非你本來就一無所有。房價對羅芳伯最大的影響是,不管你要做什麼,絕不要拿占你資產絕大多數的部分去投資,絕對不要拿自己的很多錢去創業。

羅芳伯感歎著對龐煖說道。

從生存的角度來說,一線中產階級家庭最好的策略是父母幫你留下一兩套房,大概值1500萬左右,你沒有住房壓力,其他的資產賣了換成流動性強的固收類產品,最好是美元,比如50-200萬美金的等值理財一年能收個幾十一百萬利息的。這樣沒有生活壓力,然後你好好讀書,回國拿一個穩定輕鬆的高薪。

想投資就拿你的工資去玩玩,虧了也沒什麼。切不可把所有的資產壓在房產上,或者不讀書了拿家裏錢去搞什麼創業。更不能因為家裏的生意好就把很多錢投進去做大。

人必須要有一些錢和穩定的生活才能有好的心態和競爭的能力,而這種心態讓你能考慮得更長遠,絕大多數情況下收益會大於你拚死一博把企業做大的收益。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