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促成“三家分晉”的說客張孟談(1 / 3)

名臣名將

作者:熊劍平

智襄子和張孟談,對比鮮明:一個貪得無厭,一個功成身退。這就是曆史。

我們都知道“三家分晉”是中國古代史上的大事件,它和“田氏代齊”一樣,都是春秋史進入戰國史的標誌性事件。在“三家分晉”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甚至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這一重大曆史事件發生的人,其實是一位普通的小人物。他就是趙襄子的家臣——張孟談。

麵臨絕境

春秋時期正是孔子所慨歎的“禮崩樂壞”的時期。由於禮崩樂壞,諸侯的勢力日益坐大,周天子的權威經常被藐視。當這種僭越習以為常之後,各個諸侯國內部自然也會出現大夫冒犯國君的情況,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故此,春秋前期是諸侯專天子之政,後期則是大夫專諸侯之政。

在晉國專權的主要是智氏、範氏、中行氏以及韓、趙、魏六家,史稱“六卿專權”。不久之後,六家之中的兩家,即範氏與中行氏相繼失勢,其勢力範圍和領地被其餘四家所瓜分。剩下的四家中,以智氏的勢力最為強大。所以,他經常對其餘幾個小兄弟隨意吆喝來吆喝去,誰敢有絲毫不服氣,便會招致智氏的重拳相向。

智宣子專晉國之政前後很長時間。眼看自己耳邊生白發,他開始在幾個兒子中尋找合適的繼承人。他很想立智瑤,但遭到族人智果的反對。智果對智宣子說:“智瑤不如智宵。智瑤雖然儀表堂堂,身材高大,也精通射箭,擅長駕車,而且能言善辯,確實有不少的優點,但是在他身上卻同時有著一個非常致命的缺點,那就是剛愎自用、不修仁義。如果讓盛氣淩人、待人傲慢的智瑤做了智家的繼承人,智家一定會滅亡的。”

可惜智宣子沒有聽取智果的意見。智宣子去世後,智瑤順利地繼承了他的位置,這就是智襄子。智果看到這種情形,隻能搖頭歎息。

不出智果所料,智襄子在把持晉國之政後,很快就顯露其暴虐無道的本性。一次,他和大夫韓康子、魏桓子同在藍台喝酒,竟然在宴席上戲弄起韓康子。雖有家臣暗中勸說,但傲慢自大的智襄子根本不予理睬。看到韓康子、魏桓子忍氣吞聲,智襄子更加得意,徑直向韓、魏兩家索要土地。韓康子和魏桓子因為自感實力不夠,隻好暫時忍讓,雖然各自心裏窩著一團火,但還是忍氣吞聲地先後把土地割讓給了智襄子。

這時候,趙簡子也已去世,無恤繼承趙氏家業,這就是趙襄子。貪得無厭的智襄子乘機向趙襄子索要兩處土地。趙襄子初出茅廬,正所謂初生牛犢不怕虎,他不甘示弱,更不甘就此被割去兩塊地。看到趙襄子不買賬,智襄子勃然大怒,以為是正好找到滅掉趙氏的借口,立即叫上韓、魏兩家一同攻打趙氏。韓康子和魏桓子不敢不從,跟隨著出發了。

看到三家聯手,氣勢洶洶,趙襄子自知寡不敵眾,趕緊退守晉陽。智襄子旋即統率聯軍,將晉陽城團團圍困。趙襄子在晉陽堅守一陣子之後,便發現選擇退守晉陽真是一個英明的決定。假如選擇邯鄲等地,趙襄子怕是早就被智襄子所擒。首先是晉陽城中的百姓對趙氏的恩德一直念念不忘,他們非常願意為趙襄子賣命;其次是城中的糧草儲備非常充分,城牆也修建得非常堅固,正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好地方。但是過了些日子,趙襄子還是發現了守城的一個隱患——士兵手中的箭不夠用了。於是他找來家臣,也是他得力的謀士張孟談商討對策。張孟談告訴趙襄子,以前他就聽說晉陽的宮殿和房屋的很多柱子都是用銅做的,其目的正是為以後的堅守城池做準備,這個時候我們正好可以把這些柱子熔化掉趕製兵器。趙襄子聽從了張孟談的建議,立即解決了弓箭不足的難題。

看到趙襄子堅守不出,聯軍挖開汾水,準備引汾河之水淹沒晉陽城,以期用水攻擊潰趙軍。就這樣,汾河水越積越深,晉陽城的城牆很大一截都被洪水淹沒,露出水麵的部分也隻剩下六尺了。晉陽城裏,連爐灶都被淹沒在水裏,城池裏到處爬著青蛙,已經是一片狼藉的景象。但麵對危局,晉陽城裏的軍民絲毫沒有退縮和投降的意思,他們團結在趙襄子手下,一直堅守不出。雙方在晉陽一帶,就此僵持數年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