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守衛便叫來留守洛陽的李傕、郭汜、胡軫、楊定、董旻等人。
見到李儒後,也不多說直接在房中入座,皆不言語。
一時間氣氛有些凝固。
忽然末座一山羊胡將領忍受不住這僵持的氣氛,抱拳道:“將軍半夜將吾等召來,所為何事?”
繼而猥瑣道:“嘿嘿,難不成將軍又想帶領吾等去打秋風、吃大戶?”
眾人皆輕皺眉頭向出聲之人看去,原來是李傕部將楊奉。
“休得聒噪!就是改不了那白波賊的匪氣陋習,閉口聽將軍吩咐便是。”
李傕嗬斥道。
楊奉本不就是那種任人拿捏好好先生,突然被李傕莫名的嗬斥,心中怒火漸起,正欲發作之時。
被旁邊一絡腮胡粗壯漢子拉住衣袖輕聲勸道:“白波帥,不可衝動,免得害了跟隨您的那些兄弟。”
楊奉見是韓暹相勸,聞言就此作罷,眼觀鼻,鼻觀口,口觀心,正襟危坐,不再多言。
不過他心中早已將此事牢牢記下,暗狠狠地想道:“以後定要這李傕這廝好看!”
李儒看到底下的這出鬧劇,臉色越發的陰沉。
他明顯看出李傕部下的白波軍餘眾不服李傕,人心渙散。
自從黃巾被剿滅後,白波軍首領郭太戰死,整個白波軍傷亡過半。
所以這剩餘的白波軍中分成兩派,其中一派傾向於投降董卓,而另一派還是繼續決定占山為王。
楊奉、韓暹二人正是傾向於投降董卓的那一派。
在黃巾覆滅,郭太身死之後,帶領萬餘兄弟投靠董卓,被分配至李傕部下。
而另外一派李樂、胡才等人還在並州(今山西附近)燒殺劫掠,聚白波賊五萬餘眾,聲勢浩大。
但是從後世穿越過來的劉協知道,曆史是不斷變化的,上一世他就因為這個吃了不小的虧。
到後麵他才總結出一個道理,大脈絡基本不變,小脈絡多數在變。
比如說黃巾會覆滅是大脈絡,但是黃巾軍中本來要死了的將領,結果沒死,這是小脈絡。
這大概就是所謂的平行空間理論吧。
其實曆史上真正的白波軍曆史並不是這樣的。
在公元188年二月,黃巾軍餘部郭太等人在西河白波穀(今山西襄汾縣永固鎮)重新起義,號為白波軍。
公元189年十月,白波軍挺進到河東,隊伍達到十來萬人。
董卓令其女婿中郎將牛輔率軍鎮壓,不能獲勝。
公元190年關東聯軍興起,董卓見聯軍聲勢浩大,又怕白波軍南下渡河切斷其通往關西的去路。
就決定火燒洛陽,遷都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