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官職論定(1 / 2)

大戰三天後,宣室殿內。

劉協身著龍袍,頭頂冠冕,透過眼前的十二道旒珠,不停掃視下方眾多官員。

其中有認識的,也有不認識的。

劉協在穿越後閑餘時間基本上書不離手,不為其他,而是想進一步了解漢王朝這個龐大的國家機器是怎麼運轉的。

大戰後幾日劉協一直在思考著怎麼恢複朝廷中的基本運轉,說簡單點就是怎麼封官,讓合適的人坐上合適的位置。

尚且說來,東漢的中央政府組成沿用基本西漢官製,以三公領九卿為基本架構。

但實際政治權力已經完全轉移到尚書台。

東漢皇帝即位,往往以太傅或太尉錄尚書事,總領政務。

禦史台體製貶損,成為少府屬官。

侍中從西漢的加官轉為正式職務,設侍中寺作為侍中的正式官署,隸屬少府。

太傅一職在東漢,由於講求經術,太子宮臣中以太傅為首。

太傅借此向太子灌輸自己的政治理念。

太子即位後,往往以太傅錄尚書事,成為事實上的丞相。

曆史上,趙熹、鄧彪、張禹、馮石、馮魴、桓焉、趙浚均以太傅錄尚書事。

太傅死,即除此官(不再任命),以示崇重。

漢靈帝時,以陳蕃為太傅錄尚書事,後來陳蕃被處死,以胡廣繼任,這是唯一的例外。

與西漢以太師、太傅、太保為上公不同,東漢唯以太傅為上公,無太師、太保官。

當然董卓自任太師,位在太傅上,這是權臣擅權所為,隻是個意外,死後即廢。

據《漢官》記載,太傅所屬官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掾屬二十四人,令史、禦屬各二十二人。

長史為太傅府群吏之長,掌章奏、顧問。

掾屬是比較高級的屬吏,分曹辦事。

令史、禦屬是比較低級的吏員,辦理文書、車馬等瑣事。

東漢以太尉、司徒、司空為三公,位次上公。

三公師長百僚,名義上為最高官職,其實並無實際權力。

東漢任命三公多以知名經師為之,以宣揚經術治國的理念。

其實不過是政治花瓶而已。

皇帝以尚書參決政務,並不以實權付三公。

因三公以碩儒經師居官,所以往往要為很小的差錯承擔非常嚴重的責任,以示高節。

例如:宋弘為大司空,在位五年,因考核上黨太守無所依據而免官。

伏湛行大司徒事,以冬祭高廟(漢高祖劉邦的宗廟),因河南尹與司隸校尉在廟中爭論失儀,而伏湛沒有上奏此事,免官。

漢光武帝對大臣非常嚴厲、苛刻,韓歆為司徒,以直言忤旨,免官遣歸鄉裏,與其子皆自殺。

之後,歐陽歙、戴涉相繼任大司徒,下場都是論罪下獄、被處死。

所以三公是個高風險的職位,既無實權,又得小心翼翼。

太尉:

自漢光武帝即位後,置大司馬官,負責全國軍官的考核,每歲末,評定等次,上奏皇帝,作為軍官升遷、降調的依據,當時有大司馬吳漢。

《後漢書·百官一》太尉條原注:“掌四方兵事功課,歲盡即奏其殿最而行賞罰。”

建武二十七年(51年)改大司馬為太尉。

而按東漢製度來說,三公掌謀議國之大政。

太尉的主要參政途徑就是與司徒、司空共同討論皇帝交議的國政,定議後會銜上奏。

東漢一朝,僅見牟融、徐防以太尉錄尚書事,與太傅參決政事。

這說明太尉除非被任命為錄尚書事,並沒有決定政務的職權。

按東漢以三公領九卿的製度,太尉領太常、衛尉、光祿勳三卿。

太尉府屬吏有:長史一人,秩千石,總管各曹事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