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三個全麵”繪就中國路線圖(1 / 2)

“三個全麵”繪就中國路線圖

本刊關注 世界眼光 戰略思維

作者:辛鳴

在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開篇中有一段話:“全麵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中國夢,全麵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製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大多數人對這段話可能會一帶而過,不會特別關注。其實不然。

這段話涵蓋了中國共產黨十八大以來正在做的三件大事:“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2012年十八大提出的,“全麵深化改革”是2013年三中全會要求的,“全麵推進依法治國”則是這次全會的主題。三年三個“全麵”,絕非無意的巧合,更不是簡單的文字排比,貫穿其中的是當代中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中國夢的路線圖。在一定意義上講,四中全會體現的就是這“三個全麵”的邏輯聯係。

有目標有方向

全麵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社會到2020年,也就是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的時候要實現的奮鬥目標。“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全麵落實,法治政府基本建成,司法公信力不斷提高,人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等等,這些在四中全會上被高度聚焦的內容早就被當作全麵小康的內涵寫進了十八大報告。奮鬥目標內含全麵深化改革的要求與依法治國的方略。

但是,文件中白紙黑字並不等於現實生活中貨真價實。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中國小康社會建設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用我們常說的話就是已經總體實現小康了。細究起來這一小康社會依然還是低水平的,有差距的,還是發展很不平衡,很不協調,內容也很不全麵。

比如,平均出來的小康決不能當作全部小康。我們一般使用“人均”這一概念進行小康社會的描述。伴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增加,人民群眾的整體財富也得到了很大的抬升,收入水平也不斷增加,使用“人均”這一概念進行小康社會的描述是有充分事實基礎的。但是必須注意到,平均數固然可以說明很多問題,平均數也可能會掩蓋更多問題。在我國目前區域發展差距沒有根本扭轉,社會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的背景下,簡單地使用平均數會產生不小的誤導。比如,我國201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8896元,但處於平均數以下的農民卻依然占了一半多。

又比如,經濟小康也不能“以偏概全”當作全麵小康。我國小康社會的各類指標中,經濟指標的實現率比較高,而其他指標的實現率就相對差一些。這就表明我們目前的小康狀態主要還是經濟小康。經濟小康是其他一切小康的基礎,但基礎畢竟不是全部。

固然,發展有一個先後次序,這和我們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和我們的綜合國力水平有關係,小康社會不可能齊步走、一刀切。但是經濟與政治文化社會之間持續的、巨大的反差反而會讓老百姓在吃飽穿暖後對我們的發展提出質疑。鄧小平曾講過一句話,我們過去總認為發展慢了不行,現在看起來,發展快了發展起來以後的問題不比不發展時少,甚至會更多更複雜。在沒有解決溫飽問題前,人民群眾可能對公平正義等社會問題的感受不明顯和強烈。可是隨著人民群眾的物質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對精神文化、健康安全等方麵的需求日益增長,對於政治參與方麵的要求也相應增長。如果這些方麵的建設不能相應跟進,吃飽穿暖比餓著肚子更有力氣“生事”。

還比如,我們要防止社會成本消解個體小康。小康社會的建成固然要以提高社會個體的財富為主要目標,但社會環境的相應跟進也是必不可少。否則,個體財富中要拿出很大一塊支付本不應該支付的社會成本,會無形中將好不容易提高的社會個體的財富消化掉。2011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支出比2002年增長了78.6%,這一數據裏占很大的比重不是居民住房麵積的擴大而是單位麵積成本的增加;孩子上幼兒園不僅要交入園費,還要交各種名目繁多的“讚助費”;病人到醫院不僅要交醫藥費,不給醫生“紅包”上了手術台也不踏實。這就提醒我們,在實現小康的過程中,社會公共服務一定要跟得上。沒有相應的公共服務水平,沒有相應的社會建設,個體的小康水平是要大打折扣的。

有動力能成事

今日中國在改革前必須再加4個字“全麵深化”,要全麵深化改革助力奮鬥目標的實現和治國方略的推進。

先看“全麵”。今日的中國社會,人民群眾對改革的期望已經不再僅僅是物質的溫飽。這一任務我們已經完成,而且完成得很漂亮,中國已經擺脫貧困、跨越溫飽,向全麵小康社會邁進。今天的中國老百姓更關心的是經濟小康之後的政治小康、文化小康,要求社會主義民主大進步,要求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要求社會環境更美麗,過上更加幸福、更有尊嚴的生活,生活在更加公正、更加和諧的社會。現在來看,這一新期待,單靠經濟體製繼續的單兵突進是不可能實現的,甚至在某種意義上講,目前中國社會狀況與人民群眾這一新期待之間的差距,正是經濟體製與其他體製改革不協調所導致的。比如相對滯後的政治體製及其他領域的改革製約了經濟體製改革的深化與完善,政治體製層麵上的一些弊端甚至扭曲了經濟體製改革的路徑,消解了經濟體製改革取得的績效,以至於造成經濟體製改革的異化;又比如,社會生態領域體製改革的相對空白不僅消解了經濟體製改革帶來的經濟發展奇跡,通過資源枯竭、環境惡化甚至開始對我們報複。近些年來中國各大城市霧霾天氣揮之不去就是最直接的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