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梵高生在中國

下午茶

作者:郭宇寬

最近我花了很大精力,閱讀大量藝術史方麵的資料,試圖梳理出其中的規律。讓我特別感興趣而且有很多啟發的,是像梵高這樣的藝術家,為什麼在他死後才享有非常崇高的聲譽?他的作品在西方的市場上達到了幾千萬美元的頂尖價位,可他活著時卻沒能見證這一切。

大多數人是這樣對他解讀的:即使在西方,一個這麼天才的藝術家也很難養活自己,要到死後才會開始出名,他的畫賣這麼貴和他自己沒有關係。

我在了解梵高生平的過程中發現,有一些細節是我們解讀梵高時常常忽略掉的。當時歐洲後印象派的三傑:高更、塞尚和梵高,他們都有非常好的家庭背景。塞尚的父親是一個銀行家,家裏非常有錢,所以他可以心無旁騖地追求藝術;高更也是成為金融界人士,解決了經濟的後顧這憂之後,到了30多歲才開始專心追求藝術;梵高的家庭當時在荷蘭的宗教界和藝術界非常有聲望,家裏有人當牧師,他的兩個叔叔和弟弟提奧都在經營畫廊,而且他叔叔經營的畫廊當時在整個歐洲都稱得上是最著名的。梵高如果想把自己的畫賣個高價錢,有比任何人都優越的得天獨厚的條件,他的叔叔輕鬆就能把他捧紅。

那為什麼《梵高傳》將他的經曆描述得如此坎坷?我覺得主要是因為,梵高他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並且因為對藝術狂熱的追求,生活中是一個非常不著調的人。因為精神分裂,有極端的傾向,使他身邊很多的人,甚至本來應該最親密的人都很難和他搞好關係。梵高跟朋友吵架,氣瘋了,甚至把自己耳朵割了下來。可以想象,這種性格的人,在生活中很難像正常人一樣進行正常的社會交往,所以他走到哪裏都是目光渙散,衣衫襤褸,走路跌跌撞撞,要麼像喝醉酒,要麼像吸了毒似的,如果我們看到了也會敬而遠之。

可想而知,為什麼梵高的藝術作品在今天看來這麼有衝擊力,但在他那個年代卻無法走入上層市場。因為上流社會有自己的禮儀和道德,很多人見到梵高也都是敬而遠之,這樣就使梵高的性格越來越孤僻,最後導致了自殺的悲劇。

在梵高去世後的不長時間之內,他的影響力就開始發酵,作品價格一路升值,很多同時代的畫家受到梵高的影響,在創作上借鑒他的風格。很短的時間內,他的影響力迅速擴大到現在我們所知道的:成為了西方藝術界一位標杆性頂尖人物。

梵高的經曆讓我想起了另外一個人:在博弈論方麵做出極大貢獻的數學家納什。生活中的納什,跟梵高的性格非常像,也患有精神分裂,還被警察逮捕過,有私生子,完全是一個爛人。但他瘋狂地活在自己的數學世界中,就像梵高瘋狂追求藝術的感覺一樣。納什在數學方麵的成就最後還是被整個學術界認可,得到了諾貝爾獎,在學術上享有很高的榮譽。

天才人物往往都有這種極端的性格。我們在解讀梵高的時候,會以慣常的角度來看,覺得這樣一個天才的藝術家養不活自己。但如果我們換一個角度來看,為什麼像梵高這樣的藝術家能夠被西方社會接受,最後他的地位在藝術史上不可動搖?

這樣的人在中國藝術史上有沒有?我很難找出一個可以和梵高相類比的例子。中國的藝術家往往需要有一種和人打交道的能力,才能在藝術界立足。比如傅抱石,這人當然也有些才華,但他能得到很大的名聲,與他當年和郭沫若的交往密不可分,郭沫若的推薦對他起了非常大的作用。郭沫若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回國,任軍事委員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後改任文化工作委員會主任,幹的工作是“團結進步文化人士從事抗日救亡運動”,說白了,傅抱石跟郭沫若走得近,每年都主動把自己最好的作品獻給郭沫若,同時借郭的權力提攜自己。這種交往水平,梵高哪裏能有?

中國的很多學者也一樣。我們想象一下,像納什這樣有很多天才原創思想的人,很多時候就因為不通人情世故,不善於和人交往,甚至上不得台麵,很難得到大的榮譽和機會。我相信我們一定也有像梵高、納什一樣具有原創性才華的年輕人,但他們可能最後在曆史上湮沒無聞,根本沒人會知道他們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