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都去哪兒了

下午茶

作者:看天下

如果拿“你家的家風是什麼”去問朱柏廬,他會答:“黎明即起,灑掃庭除,要內外整潔,既昏便息,關鎖門戶,必親自檢點。”

如果拿“你家的家風是什麼”去問顏之推,他會答:“父子之嚴,不可以狎;骨肉之愛,不可以簡。簡則慈孝不接,狎則怠慢生焉。”

朱柏廬和顏之推是古代流傳甚廣的《朱子家訓》和《顏氏家訓》的作者。

今年春節,央視拿著“你家的家風是什麼”滿大街去問,一開始很多人不知道在問什麼。播了兩天,一再解釋,人們總算能答上了,不外乎爸爸媽媽教我要“勤儉節約”、“艱苦奮鬥”。接著“爸爸每周打我一次”、“老公掙錢老婆花”也出來。就是問到前文化部部長、作家王蒙,也說“我更熟悉的一個詞是‘家教’”。

央視到處去問“家風”,其實“家風”已經不在了——“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不過是攪漿糊的說法。“家風”者,專指世家大族的門風與傳統。宗法社會,家風鼓勵宗族子弟向善好學,在成就自身同時光耀門第,進而影響他人及社會,所謂“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並不是家家皆有家風。

“家風”絕不是“爸爸媽媽教我怎麼做人”——這是“家教”。家風是長時段積累而成。且看《顏氏家訓》中,便列數了從春秋秦漢魏晉直至齊梁,顏氏一族出了哪些名人,做過何種事跡。

不同的門第,家風迥然有異。顏之推在《集訓風操篇》裏說,“學達君子,自為節度,相承行之,故世號士大夫風操。而家門頗有不同,所見互稱長短。”有的門閥貴儒學,其子弟皆習經傳,有的門閥貴玄學,其弟子便擅黃老。我們在一些古籍裏看到稱某人“頗見家風”,意思是在這些專業領域很有成就。當然,家風也不全是那些高高在上的學問。顏之推舉過好多現在看起來很搞笑的家風。比如並州有一家人,愛作打油詩,還有一家人,愛吃羊肉。這都是家風,隻是不那麼擺得上台麵而已。隨著士族地位之升降、政治社會之演進,家風也會隨之變化。

而最近一百年來,西風東漸,世風澆漓,總之家門口風很大,家風就給吹走了。先是新文化運動,反傳統反儒教,宗族家法均以糟粕之名為人所厭棄。文革之中,政治深入到家庭之中,連家庭關係都被破壞,遑論家風。再往後則是計劃生育,多是獨生子女、三口之家,連物理意義上的大家族都不存在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現時再談家風,那真的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了。

所以央視此次拋出的“家風是什麼”,不過是一場跑題的討論。真正的問題,不外乎兩個:今天該如何看待傳統的家風?人們為什麼會熱情洋溢地參與這跑題的討論?

家風已然不存,便讓它去吧,這不失為承認現實的豁達態度,但未免有些涼薄。且看那《顏氏家訓》、《朱子家訓》中的內容,對比電視鏡頭中那些質樸至粗陋、戲謔而輕浮的回答,仍有許多值得學習借鑒之處。曆史學家餘英時說儒學比作“遊魂”——儒學所依托的一整套社會結構已經變了——但並不是說儒學就此消亡,餘英時還特意澄清:“任何人對‘遊魂’一詞的古典用法具有常識的了解,大概都能知道‘魂’是能從‘體’遊離出來。把現代儒學比喻為‘遊魂’首先便是承認了它可以離開傳統的曆史情境而獨立存在。” 不管怎麼說,家庭雖然有變化,但畢竟並未消亡,在傳統文化中,家風所包含的內容,可能是最有可能繼承的那一部分。

而人們之所以積極參與,除了央視的巨大影響力之外,更在於話題本身涉及到了家庭。正如我們此前說過的,在中國,家庭經曆了被摧毀再重建的過程,家庭價值觀慢慢被重新發現。在這樣一個過程中,傳統的東西雖然有用,但已經不夠用——道德操守那部分依然很好,但以父權夫權為核心的家庭關係已然不合時宜;而新的東西要如何融入到家庭之中,則是一個艱難的過程——家庭作為一個教化的單位,該如何體現多元自由平等的社會主流價值?

家風雖然不在了,但家庭需要回歸。這場熱熱鬧鬧的討論,跑題並不重要,我們把它扳回來就是。隻要熱鬧完了,能讓人思考家庭的價值和家教的重要,便善莫大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