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無畏深潭險壑情駐祖國江河(1 / 2)

無畏深潭險壑情駐祖國江河

人物

作者:趙姝婧

王兆印,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水利係教授。1985年獲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工學博士學位,1989年3~7月赴德國卡爾斯魯厄大學水工研究所做訪問學者,1991年2月~1992年12月為德國洪堡基金會研究員,2003年1月至今為意大利巴裏大學外聘教授。

現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泥沙研究培訓中心顧問委員會主席,國際水利學會副主席,世界泥沙研究學會首任秘書長、現任副主席,國際期刊《國際泥沙研究》主編。曾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科研項目、首屆傑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三峽工程泥沙研究、水利部公益項目、中國-新西蘭合作項目、國家科技攻關項目等20餘項,發表中、英文學術論文300餘篇,出版英文專著和編著7部,中文專著5部。

他曾在風沙大雪的黃河三角洲牧馬,深夜裏躲在油燈下苦讀,立誌“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他曾多次踏遍川滇青藏和無數深潭險壑,冒著生命危險,用無畏和勇氣見證真理;他性格豪爽,在國際舞台上堅決維護祖國尊嚴,斬釘截鐵,毫不妥協;他把所有的深情都投入到科學研究和學生的培養中,在清華大學煥發出“第二次科研青春”。他就是王兆印,首位獲得漢斯·阿爾伯特·愛因斯坦獎的中國大陸學者。

求學——黃河風雪中的苦樂年華

1969年3月,王兆印作為知識青年來到位於黃河口大孤島的山東生產建設兵團,那時他僅17歲。到達兵團的那天下了場大雪,狂風夾著雪片和黃沙呼嘯著掠過蒼涼的大地。王兆印站在雪地裏,他知道從那天起要學會的第一件事,就是如何麵對艱苦,更要苦中作樂。

分到畜牧班的王兆印每天的工作就是在一望無際的草地上放馬,最幸福的時刻就是忙完一天的活兒後回到營房,能夠躲在昏暗的油燈下看書。他想盡辦法去借各門學科的課本,僅用了半年時間便學完了高中3年的知識,隨後自學了山東大學全套的物理教科書。知識讓王兆印成長起來,他開始籌劃成立兵團的科研班,並擔任科研班班長。

1975年,王兆印進入山東地質局第三地質隊,在唐家夼鑽探黃鐵礦和金礦。鑽探中的故障在別人看來是“麻煩”,在王兆印的眼中則是“挑戰”。為了解決鑽探中出現的故障,他絞盡腦汁,樂此不疲。王兆印大膽假設,小心求證,專門製作了一些工具用以檢查故障,極大地改進了原先僅依靠經驗發現故障的“土辦法”。王兆印一直牢記著雷鋒的一句名言——“做一顆永不生鏽的螺絲釘”,他希望用自己的努力和知識為祖國的建設貢獻力量,實現自身的價值。

王兆印的成績得到了大家的公認,地質隊的領導鼓勵他上大學。1976年,王兆印順利進入中南工業大學地質係。從此,帶著多年對知識的熱愛和勇於鑽研的決心,他堅定地踏上了科研之路。

調研——用無畏和勇氣追尋真理

1979年,王兆印來到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師從我國著名水利泥沙專家錢寧先生研究泥沙問題,並於1985年取得工學博士學位。

王兆印深知泥沙問題事關國計民生,不能等閑視之。懷著對國家社會人民的強烈責任感,懷著對水利專業的摯愛,他將足跡踏遍了中國的大江險壑,千山萬水。

真理的找尋需要艱辛地付出,有時甚至會有生命危險。2008年汶川地震後,王兆印和他的研究組趕赴距離汶川不遠的草坡鄉岷江支流上的一個堰塞湖考察,到達之後發現堰塞壩上方滑坡體十分不穩定。為了確保安全測量,王兆印和他的一個博士後先下去試探。

地震造成的崩塌滑坡堆積體有50度的斜度,下麵是極為洶湧的河水,一旦落水幾乎沒有生還的可能。但是,為了取得科學數據,他還是決定冒險測量。當王兆印試探著快下到堰塞壩時,腳下的石頭發生滑坡,一塊重約50公斤的大石頭砸到了王兆印的背上,瞬間他和許多石塊一起往浪濤洶湧的河裏滑。

當時王兆印心裏隻想著一句話:我還有好多事沒做完,難道這裏就是終點嗎?眼看快滑到河邊時,他猛然看到旁邊有一塊突出的巨石,於是側身一躍跳到了巨石上,而他身後的石頭瞬間接連滾入湍急的河水中,不見了蹤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