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開始隻是覺得他們關係比較好,沒有其他想法。後來發生了一些事情讓我覺得怪怪的。
一次看電視時男友坐在我和他媽媽中間。他一點點地從沙發上移向他媽媽,手在她大腿上來回撫摸。我尷尬極了,當時怔在那兒,感覺一陣陣的惡心。回到房間酸溜溜地說:“你媽媽像第三者一樣插在我們中間。”他無所謂地笑一下,“別瞎說,那是我媽媽!”
出差回來,我問他為何有幾件衣服掛在他媽媽的房裏。他說這幾天我不在家,他很孤獨,就到媽媽房間睡了。太不可思議了!男友今年 30歲了,怎麼像小男孩一樣呢?男友不以為然,說他從小就跟媽媽睡在一起, 17歲去讀高中才分床睡。他覺得我大驚小怪,隻是嫉妒他們的關係。
在外麵遇到什麼頭痛的事情,他很少自己想辦法。首先去找他媽,男友總是說:“不如先問問媽媽吧,她會幫我們解決的。”而他媽老是為他四處奔波求人,兩個人就像最佳搭檔,並肩作戰。
太不正常了。他已經是成年人,應該盡早地離開母親的懷抱。我希望男友能夠搬出來,能自己去麵對人生的大風大浪,起碼是和我一起去麵對。
這裏發生的一切事情好像都與我無關,既沒有人找我商量,也沒有人關注我的感受。我感覺自己是這個家庭多餘的角色,如何才能走出這樣的怪圈呢?
男友和他媽媽太親密了,你心裏十分介意。他媽媽 “像第三者一樣插在你們中間”,分享你男友的愛,可他卻習以為常,絲毫不體諒你的感受。我們一起來找找原因,到底是什麼因素導致他長不大,至今仍生活在母親羽翼的庇護下。
“媽咪 Boy”有著深深的戀母情結
戀母情結,又稱為“俄底浦斯情結”,通常講是指男性“仿父戀母”的心理傾向。源自於“殺父娶母”神話傳說:底比斯國王因發生爭執被自己的親生兒子俄底浦斯殺死,接著俄底浦斯當上了國王,並娶了親生母親伊俄卡斯特作為王後。心理學中專用來形容兒子和母親無法實現分離的狀態。
1.母子間過分親密的根源是戀母情結
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母子間的過分親密是一種戀母情結的表現。3-6歲,男孩開始親近並模仿父親,以母親為早期性追求的對象。潛意識裏男孩通常想替代父親,獨占母親,這就是所謂的戀母情結。戀母情結嚴重的還會影響成年以後的戀愛和婚姻。
很明顯都30歲了,男友還沒有從戀母情結中走出來。你不在身邊,要母親陪著才不孤獨,要守著母親才覺得安全。這樣的“媽咪Boy”心理上沒有斷乳,潛意識裏,母親才是他最親密的愛人。
2.拒絕 “長大”,為了迎合母親的溺愛
從你的描述中,我們無法感受到父親的存在。很可能,在男友小時候,父親離喪或父母離異,母子相依為命,將所有的感情和希望都寄托在唯一的兒子身上。潛意識裏,母親不希望兒子“長大”。兒子長大了一旦戀愛、結婚,就會離開母親。為了獨占兒子,她無條件地滿足兒子的需求。強大的母愛將男孩緊緊圈住,一味地溺愛、嗬護。兒子工作不順,就處處為他出頭、奔波,舍不得他受一點兒委屈;兒子戀愛了也不放手,還“爭風吃醋”地夾在你們中間。
父親的離開、母親的傷心,男友將其往往歸結為自己的罪過。潛意識下害怕未來會像父親一樣拋棄母親,不願意長大。於是,為了彌補母親的傷痛,迎合母親的溺愛,他讓自己停滯於少年時期。
3.缺乏榜樣引導,形成懦弱無能的性格
父親不同於母親,男孩在六歲前通過模仿父親的性別行為,進而習得男子氣、堅強、勇敢、獨立自主等男性化品格特征。而在父親缺失的家庭中,沒有父親榜樣的引導,幼年的他害怕再失去母親的愛,隻能整天圍繞著媽媽轉,去討好母親,逐漸形成了他懦弱、無能,沒有主見,也缺乏進取精神的性格。即使成年了,也隻是個“扶不起的阿鬥”。
看得出你愛得很辛苦,也很尷尬。夾在男友和他媽媽之間,你仿佛成了局外人。而且他們的感情聯盟這麼強大,你孤立無援,想改變也無從下手。忍下去,即使熬到結婚,你還是一敗塗地,隻落得個掛名的妻子;不忍,隻憑你個人的力量,不過是癡人說夢。
男友非但沒有意識到母子間問題的嚴重性,反而習以為常。要想改變目前“三人行”的尷尬局麵,我們通常都是從核心人物開始。男友是你們共同的重心,他的覺悟是解決問題的關鍵。畢竟隻有他先改變了,才能帶動母親發生改變,從而將你們之間的危險信號化解於無形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