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角色地位或居住工作環境發生變化的女性。比如說,一些家庭婦女走上工作崗位後,發生外遇的機會大大增加;
·父母去世不久的女性;
·朋友有外遇的女性;
·父母親中有外遇的女性;
·夫妻聚少離多的女性;
·追求浪漫、尋求新奇刺激的女性。
婚外情,這個形式多樣的現象,從偶爾的意念走私,到最常見的“一夜情”,乃至於“畢生至愛”,幾乎是所有成年人都感興趣的問題,許多人認為它是當代中國最值得關注的現象之一。大量婚外情現象在中國社會一再出現,已對當今中國成千上萬婚姻家庭直接構成了的威脅,從而對整個社會穩定產生了深遠影響。如此大量的婚外情現象一再出現,至少表明這樣一個社會現實:夫妻之愛充其量隻能滿足我們部分渴求,人們對情欲關係已越來越賦予前所未有的重視,冀望從情欲關係中尋獲現代生活所找不到的一切。因此,婚外情並非小事、瑣事一樁,對生活在這個社會中的人以及對整個社會來說恐怕具備相當的重要性。正因為問題的嚴重性,國內不知從何時開始對婚外情這一社會現象投入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報章雜誌以新聞形式的報導連篇累牘,小說和影視對婚外情現象的感性描述大有為了迎合商品市場之嫌。這類作品因為婚外情刺激讀者感官,常被雜誌社或出版社用來作為從商業賣點考量的一大熱點,於是大量胡編亂造的故事充斥其中。由於小說和劇本本身的局限性,它們沒有也不可能對婚外情現象進行理性的抽象和經驗性論證。直到今天,我們在汗牛充棟的有關婚外情出版物中,竟然找不到一本獨立成篇的研究專著。
此外,在有關家庭及社會學雜誌上也不乏婚外情的報告,但鮮少有滲入多變量的統計和學術研究,致使我們隻能對婚外情問題有一個膚淺的現象了解,卻不知相伴原因和結果影響,也不能肯定其中的因果聯係。
國外有關婚外情問題的理論不能解釋國內婚外情問題的成因。由於國情不同,國外兩性關係與婚姻生活的態度也與國內迥異,對婚姻的價值觀很多時候令國人百思不解。他們提出的方法更不能貿然用在分析國內的案例上。歐美的婚姻經常是在“不合則離”的立場上偏重於離婚後怎麼辦,而不是引導配偶重建互信關係上。反之,國內的婚姻則著重於如何使婚姻延續,如何使之維持。當婚外情事發,當事人及輔導者則以如何恢複原狀為課題,而非以乾脆分手為著眼點。文化的差異,在解釋外遇問題上必然有截然不同的方法和觀點。
婚外情問題的處理缺乏理論根據,對社會工作者而言無任何模式可供參考。婚姻輔導的理論不乏以心理學的各派別,如行為派、人文派或精神分析學派為基礎,討論婚姻問題如何解決的理論。但是,有關婚外情問題的原因分析,處理過程的理論依據,以及婚外情問題的處理模式等,目前在中國均付之闕如。
國內的婚外情問題勢必要加以探討,而探討的過程中必須有理論作為依據。經過假設與求證,才能從實際資料中了解事實。而目前在這方麵的社會工作者並無學術界的理論指引。
最後,目前國內缺乏全國性的家庭狀況調查資料。有關家庭研究固然不在少數,然而大部分均以有限的樣本從事某種特定因素研究。有關全國家庭現象的了解,如家庭結構變遷、人口組合及家庭關聯的認知情形,均屬空白,致使包括婚外情的各類研究在推論及應用上缺少整體性的回顧及統計上的經驗性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