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千百年的傳統觀念想一下子轉變確實很難。據媒體報道,近年來男女新增人口比例失調的現象越來越嚴重。由於醫學科學的發達,B超儀器的普及,許多女嬰在娘胎中就被殘忍地扼殺。據計劃生育部門公布的消息說,“照此速度發展下去,到了2020年,全國將有3000至4000萬男人找不到配偶。”如果人們不改變養兒防老的傳統觀念,千方百計的效防“超生遊擊隊”——不生兒子不罷休,今後由於男女比例嚴重失調,那麼婚外戀、性犯罪、性暴力等社會問題就不可避免地會此起彼伏。社會不能穩定、和諧,就會影響到兩個文明建設。
其實,據市場經濟發展的勢頭看,將來社會進入老齡化之後,兒子、女子都很難靠得住。加之人們的私心、貪心越來越強,善心、良心、孝心越來越淡,兒女的住房雖越來越寬,但很難容下父母的一張臥榻。有的兒子雖有孝心,但或工作忙碌,或天各一方,遠水難解近渴。所以,老年人的晚年幸福也要靠自強、自立、自信、自樂。
著名相聲大師馬季先生曾說,老年人要想晚年幸福快樂,就要具備“四老”。這“四老”就是:要有一個老窩(自己的住房);要有一個老伴;要有一點老底(適當存款);要有一個老友。
馬先生的話很有道理。老年人跟兒孫吃不到一一起,說不到一起,玩不到一起,所以三代同堂,父子別扭,婆媳難調,反而不美。隻有單住,才能輕鬆、舒坦、自如,父子關係反而會好一些。
然而“獨柴難著(火),獨人難活”。老年人若一個人生活,必定孤獨、寂寞,也會影響健康長壽。所以單身老人一定要開拓思想,衝破阻力,梅開二度、三度有何不可。子女不應反對,而應支持。孤獨的父、母有別人照料,減輕晚輩們的負擔和壓力,有何不好?眼睛瞅著老人的那點房產或存款是兒女自私和無能的表現。人生百善孝為先,反對父母再婚就是不孝、不恭的集中反映。
人們都知道金錢不是萬能的,但沒有錢也是萬萬不能的。在經濟社會中,老人們不能沒有自己賴以生存的積蓄。有道是兒有不如自有,自有才能自由。西方人講究子女成年後不靠父母,要靠自己單獨創業。子女成年後若再靠父母就是無能,甚至無恥。而中國人,雖然早在唐代,道教名人鐵拐李就曾呼籲“兒孫自有兒孫福,不必給兒孫做馬牛”。然而千年之後,中國的老人們依然溺愛子女,包攬子女的一切。結果形成了“老子不死,兒女不大”——即不成熟,很難自立、自強的局麵。所以,為了增強子女的生活、生存能力,父母應像獅子、老虎那樣,適當時候就應該將崽子們“趕”出窩去,讓它們學會自食其力,否則便是害了子女。
古人說“相識滿天下,知已有幾人?”朋友好交,知己難求。一個知根知底、知冷知暖、知痛知心、至誠忠厚的好友一生是不可多得的。人到老年,若有一個真心實意,赤誠相待的好友是十分難得的,因為有時他比子女還管用。
明智的老人們應盡快轉變觀念,破除依賴思想。首先要加強鍛煉,注意營養,保養好自己的身體;其次要看開些,想通點,保持一種良好、樂觀的心境;第三是“千金難買自主張”,老年人也要自信、自立,遇事拿定主意,切勿左右搖擺。兒女可以依靠,但勿依賴。即是一個人過獨立自主的生活也無不可,樂得清閑自在。年老體衰,生病有災時可以請保姆,也可找家政,實在不行去老年福利院也是大勢所趨。關鍵是要保持良好的心態,要有知足常樂的瀟灑。
聰明的女士們,應盡快擦幹眼淚,擦亮眼睛,認清“形勢”,丟掉幻想,創造幸福的晚年生活。隻有那些軟弱的傻老太才會長籲短歎,整天怨天尤人的以淚洗麵。
大音樂家貝多芬說:“懦弱的人永遠用愁苦去挖掘,堅強的人永遠用奮鬥去開拓。”所以會創造幸福的女人永遠快樂,而等待、盼望和夢想幸福的人永遠與幸福擦肩而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