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掛手雷的將軍
人物
作者:喬良
20世紀是美國的戰爭世紀。沒有哪個國家,打過美國人那麼多仗,所以也沒有哪個國家有美國那麼多名將。從一戰時的潘興,到二戰時的艾森豪威爾、巴頓、麥克阿瑟、尼米茨,再到海灣戰爭時的施瓦茨科普夫,可謂名將如林。
但稍微細翻一下戰史,這些名將大都是時勢造出來的英雄。其戰功多半憑借的是美國強大的工業科技和雄厚的資源資本力量,重錘砸核桃,以強擊弱而已,了無懸念。而憑借高超過人的指揮藝術力挽狂瀾,創造戰場乃至戰爭奇跡者並不多。
但我以為,在美軍眾多的名將中,有兩個人的戰史地位被低估了。一個是機緣巧合代替哈爾西指揮了扭轉乾坤的中途島大海戰,由此改變太平洋戰局,也改變了二戰進程的斯普魯恩斯,另一位就是本文要說的—馬修·李奇微。
比起巴頓、麥克阿瑟、艾森豪威爾這些常人耳熟能詳的名字來,“李奇微”三個字並非如雷貫耳,但卻是中國軍人格外需要記住的名字。因為此公是朝鮮戰爭中惟一給我軍留下痛苦記憶的美軍指揮官,也是惟一被彭德懷稱為“最值得重視也最值得尊重”的對手。讓心高氣傲的彭大將軍如此看重,此人必不同凡響。
與大多數美國陸軍將領一樣,李奇微也是18歲進入西點軍校。與大多數美國陸軍將領不一樣的,是此公擔任過西點橄欖球隊隊長,並且還同時兼任校冰球隊主力。在把美式橄欖球當國球的美國人眼裏,這可是大出風頭的角色。由此可知此公的身體素質一定一流,壯碩了得。不過,公牛般的體格雖然為他日後在戰場上玩兒命奔波提供了充分的體力和精力,卻並非一個西點軍校生日後成為名將的必要條件。事實也如此,李奇微並沒由於這些特長在軍隊中得到特別的擢拔。相反,直到他47歲時,才作為一名準將遠征歐陸,踏上二戰的生死場,也大器晚成地踏上了自己的名將之路。
從某種意義上說,二戰中的美國陸軍名將大多出自麥克阿瑟門下。馬歇爾、艾森豪威爾、布萊德雷等,都與麥克阿瑟有這樣那樣的淵源,這是因為麥克阿瑟剛剛年屆不惑,就當上了西點軍校校長。這使他成了西點史上最年輕的校長,也使他盡管與馬歇爾、艾森豪威爾等人年齡相仿或稍長幾歲,卻在軍階上高出這些人一大截。而那時的馬歇爾隻不過是西點的一名普通教官,而艾森豪威爾則幹脆就是為麥氏拎包的副官。或許正是這個原因,讓麥氏在美國陸軍中一覽眾山小,如入無人之境,狂妄得不知所以。直到最後栽了大跟頭,也至死沒有一星半點的自我反省,還自認為是“老兵永遠不會死”。
與以上諸公相比,李奇微與麥氏的淵源更深。盡管他一生都不喜歡他的這位校長,不喜歡這位大人物渾身上下透出的虛榮和驕矜之氣,但他卻像麥氏一樣,深諳一位戰場指揮官的演技,甚至LOGO的重要性。所以,當他接任車禍身亡的第8集團軍司令官沃克的職務,向他的老長官麥克阿瑟報到之後,一踏上朝鮮的土地,就立刻在自己的右肩上,引人注目地掛上了一枚檸檬手榴彈。以此為招牌,把自己與所有的將軍,包括與喜歡叼一支玉米芯煙鬥的麥克阿瑟區別開來。雖然此舉看上去有點兒造作,並也確曾讓時人有所非議,但卻贏得了美國大兵們的喜歡和敬意。因為他們覺得這位司令官看上去像是來打仗的,與派頭十足隻擅長視察戰場的麥克阿瑟形成了鮮明的比照。
李奇微接手第8集團軍時,美韓及聯合國軍士氣之低落,讓他大吃一驚。此時的他立刻意識到,被誌願軍打懵了的美軍急需一針強心劑。於是他便乘坐一架雙座飛機,幾次飛臨戰場上空觀察戰況,甚至在情況不明的地域冒險著陸。此舉與其說是為了掌握敵情,還不如說是為了激勵士氣。而這一招當真管用,確實在很短的時間內就刹住了彌漫在美國大兵中的頹敗情緒。讓士兵記住,讓一支部隊打上指揮官鮮明的個性印記,這是一個成功的戰場指揮官獲得成功的秘訣之一。而一個不能用自己的個性去影響一支部隊的指揮官,一定不稱職。
李奇微後來的表現更證明了,他對於朝鮮戰場上的美軍來說,其作用可不僅僅是一支強心劑。有人評價道,是李奇微挽救了朝鮮戰爭中的美軍,也順便挽救了李承晚政權。從曆史的角度來看,此話並不為過。
隨便翻翻戰史,大多數所謂名將取得的勝利,都是要麼靠士兵的生命,要麼靠成噸的彈藥堆出來的。因為大多數將領都隻會使蠻勁,很少有人靠腦子打仗。而李奇微卻是個不光用腦子,更是用心打仗的人。試想一下,如果不是李奇微徹夜不眠地翻看前任留下的戰況戰報,你就是把麥克阿瑟和沃克,再把後來的範弗裏特加在一起,也未必會發現誌願軍的作戰規律—也是誌願軍的軟肋—禮拜攻勢。而正是這一發現,加上他隨即發明的“磁石戰術”,把敵對雙方帶入了漫長的“拉鋸戰”,也使戰爭從三八線開始,又重新回到三八線上,讓戰爭的指針複歸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