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爸爸去哪兒》熱播現象背後的不同收視觀眾心理需求的質化研究
心理學研究
作者:施暢
【摘要】由湖南衛視攝製的《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自開播半年以來,好評如潮,收視率屢創新高,收視觀眾群體遍布各個層麵。文中采用質化研究的方法對三個年齡段的被訪者進行了半結構性訪談,初步分析概括了不同年齡群體對《爸爸去哪兒》的總體認知狀況和心理感受,從不同年齡群體的訪談中深度發掘受眾心理需求共性與特性,從心理學角度對節目熱播做出較為科學合理的解釋。
【關鍵詞】爸爸去哪兒;心理需求;質化研究
一、引言
由湖南衛視推出的《爸爸去哪兒》這檔大型戶外綜合親子互動真人體驗秀節目,經曆了從2013年10月第一季開播,一直霸占著同收視段冠軍的寶座,而後曆經春節《爸爸去哪兒》劇場版的播映,再到今年6月第二季的開播,讓一大批電視觀眾成為了其忠實的粉絲,年齡段涵蓋廣。當下電視觀眾對電視節目要求越來越高,審美等各種心理需求範圍越來越寬泛,《爸爸去哪兒》作為一部能夠獲得極為廣泛好評與極熱追捧的節目,那麼就有必要從各個角度去挖掘其火熱播映的原因,而觀眾作為主體,把握觀眾心理需求某種意義上就意味著把握了根本。本研究采用質化研究方法,試圖對上述問題進行初步探討。
二、對象選擇與方法
1、研究方法的選擇
質化研究起源於社會科學領域,又被稱為質性研究(質的研究)。本研究采用半結構式訪談法,即訪問者最初向受訪者提出一些結構性問題,然後為做深入研究,采用開放性問題,來獲得更完整的訪談資料。這種質化研究方法的優點在於可以讓受訪者充分發表個人見解的同時,又能讓被訪者回答限定在與訪談主題相關的可控範圍內,加之訪談內容在技術上帶有一定的設計,能讓被訪者不會有意識地抵觸一些問題,有助於筆者在訪談後通過整理獲取較真實可靠的研究資料。
2、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選取了共5名訪談對象,依據年齡段層次不同共劃分為3類:第一類被研究對象共1名,小A(化名),5歲,女;第二類被研究對象為未婚成年人,共2名,小B,24,歲,男,未婚;小C,24歲,女,未婚;第三類被研究對象為已婚並育有子女,共2名,小D,35歲,男,已婚並育有一子,小E,女,35歲,女,已婚並育有一女。
3、訪談提綱
人的任何一種心理產生都會以某種選擇性為特征。在海量的外部信息刺激下,人們總是會傾向選擇和更願意接受符合或接近於自己需求欲望、意識狀態、認知能力、和情感傾向的事物。所以作為受眾性極廣的電視節目,同一檔節目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觀點,有人喜歡,有人討厭,都因為人依據各自的心理需求不同所致。為了分析觀眾心理需求,本文從觀眾對這檔節目的預期、重點關注內容、體驗節目感受、觀看產生的聯想這四個維度挖掘背後心理需求,具體做法是訪談之前對研究擬定了一個包含四個維度和以《爸爸去哪兒》為主題的相關性訪談提綱,具體包括:(1)在你心中,你把這檔節目定義為一類什麼性質的節目?(2)請問你從什麼時候、通過什麼途徑了解了這檔節目的?(3)你更樂於關注節目中哪些方麵?(4)看到的明星表現是否和你預期的一樣?(5)看這檔節目時有什麼感受?能否舉一個令你印象深刻的細節?簡單談一下感受。(6)在觀看到某個場景時會不會有些聯想呢?(7)會和身邊的人聊起《爸爸去哪兒》這檔節目麼?聊些什麼話題呢?(8)你會為節目中你所不了解的明星而額外關注麼?比如會用百度百科、微博等渠道去了解他嗎?(9)從節目編排角度出發給你什麼感覺?文字和後期音效旁白給你感受是什麼?(10)播出節目的時間點是不是讓你感覺合適?(11)如果有事情,會選擇看重播麼?(12)是否會存在預期,是否一致?對於這個節目在觀看的時候有什麼心理期待?你覺得這個節目什麼東西讓你選擇了持續關注?
三、研究結果
通過與以上五名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訪談對象的交談,談話內容反映了整體認知狀況,對節目的預期、重點關注內容、情景聯想以及心理感受,通過整合梳理研究結果如下:
1、第一類訪談對象
訪談對象是兒童,在所列提綱的基礎上對於問題的問法有一定的改變,例如對第一個問題會演變為你看過《爸爸去哪兒》這個節目麼?喜歡麼?為什麼呢?而不是將其用定義、性質等超出兒童理解範圍的詞彙詢問。從訪談反饋的效果來看,兒童回答問題是極具發散性思維的,有時通常還有種讓人摸不著頭腦的感覺,采訪途中會偶爾開些小差,對待問題本身不感興趣的時候會選擇和你談論動畫片,這就是筆者對第一類訪談對象的總體感覺。而他們對節目本身感受性反饋集中在節目中出現的一些新鮮有趣的事物和表麵現象,並產生一些同類別的聯想,對是否持續關注等因素不取決於自身而由父母控製其觀看電視時間為準,另一方麵,兒童這一類訪談對象對於喜歡程度有著很強的感受性,語言語調會不自覺地提高。比如5歲的小A說,“嗯,我很喜歡看而且是經常看的哦,我最喜歡有一集講動物園的故事,裏麵有好多好多的動物,好好玩哦,那些動物實在是太可愛”“ANGELA好胖哦,整天隻知道吃”之類的回答。從這樣的回答中反應了兒童觀看是沒有預設的,關注點更多在新鮮事實際存在的事物上和一些表麵的現象上,而非其他方麵,所以也是隻選擇一個訪談對象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