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撲之王01(1 / 2)

序言 人生如牌,牌如人生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我從18歲隻身赴美,為了生活中的夢想奮鬥,一轉眼已經到了知天命的年紀。如果把我的前半生比作一手牌的話,我的兩張手牌很不咋地——出生在貧窮的農村家庭,趕上了亂哄哄的十年“文化大革命”沒條件好好讀書。但是1978年開出來的翻牌很好,中國結束了階級鬥爭時代,社會恢複正常。我父親年輕時候交的一個朋友從海外來訪,給我聯係並安排了一個去美國的機會。在美國的前十幾年裏,我曾在老人院裏打工,在餐館打工,又開了自己的餐館,靠自己的勤奮和用心一步步踏踏實實地成就著自己的夢想。一次偶然的機會接觸到撲克後,我認識了一個全新的世界,找到了發揮自己才能的天地,最後走上了職業牌手的道路,並且一路走得很順利。天有不測風雲,牌有絕張逆轉。就在我一帆風順的時候,來了一張極為糟糕的轉牌,我無端遭受冤枉,被抓進牢獄關了幾個月,親身體驗了美國社會醜陋的一麵。還好,多年的牌手生活使我能在遭受挫折後依然保持從容淡定的心態,不讓一時的不順影響自己的對局心理。河牌天遂人願很漂亮,我出獄不久參加當年的冠軍賽(隻有拿過WSOP金手鏈和其他大賽冠軍的人才有資格參賽)就奪得冠軍。在2008年世界撲克巡回賽(WPT)的總決賽中,我最後和世界著名牌手格斯·漢森(Gus Hansen)對決,在籌碼1:6落後的極度劣勢下頑強冷靜地追趕,最後終於獲得了冠軍。從此,我的撲克生涯和家庭生活都進入到了一個新的階段。

這本書記述了我在美國從一個打工小子到成功職業牌手的真實故事。在進入正文看故事以前,我想在此先和你分享一下我對撲克的一些基本認識。

在20世紀,撲克還不是很流行的遊戲,基本局限於美國。進入21世紀,借助互聯網、電視轉播和大比賽的影響,撲克得到迅速普及,成為世界範圍的主流娛樂活動,擁有數以億計的愛好者。每年WSOP(World Series of Poker,世界撲克係列賽)的冠軍獎金,早就超過了世界任何單項體育比賽的獎金。撲克之所以有這麼大的魅力,乃是因為它是一個充滿刺激和挑戰的智力遊戲。它融運氣和技術為一體,是真正“天人合一”的遊戲;它兼具麻將的大眾性和圍棋的挑戰性,是易學易上癮、老少皆宜、雅俗共賞的遊戲;毋庸諱言,它也可以是一種賭博遊戲,這既增加了它的刺激性,也使它的推廣傳播受到了諸多限製。

撲克中的技術性

撲克有很大的運氣因素。但是撲克不同於人生的是,人生很多事隻有一次,運氣好壞在很大程度上能改變我們的命運,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而撲克的好處是可以重來,一個普通牌手每年也會玩上萬手牌,誰都有倒黴和得意的時候,長期來講好壞運氣抵消。特別是對現金局玩家來說,技術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技術,歸根結底就是控製風險和回報。一手牌或者一場比賽,你獲利多少和獲利的可能性有多大,是你打牌必須考慮的因素。牌手講究EV (Expected Value預期收益)。所謂EV,簡單來說就是同樣的事情重複無數次,平均每次的淨贏利。從理論上說,好的牌手追求EV最大化,不做負EV的事。這事說來似乎簡單,但做起來是極難的。因為這裏對贏利多少和概率的計算都不是簡單的數學問題。沒錯,概率計算有些簡化的計算方法,算起來並不難。轉播撲克的電視節目經常在屏幕上顯示每一位牌手的贏牌概率。但是,這些是死概率,是假定大家都跟到河牌然後亮牌比大小的贏牌概率。而實際上,多數牌局不到河牌就結束了,連對手的底牌都沒機會看見。也就是說,你實際上要考慮不需要亮牌就贏牌的概率,也就是對手被打走的概率,而對手走不走,是基於他對你和別人暗牌的判斷以及加注情況,當然跟你的行為有關。這個輸贏的概率是活的、動態的,是包含了彼此的判斷和動作的,是受雙方甚至多方行為影響的,因此包含了很複雜的牌技因素。死概率固然要會算,因為這是基礎,但它是遠遠不夠的。我們在牌局中,通過牌理、經驗和對對手的觀察,不但要推斷對手的暗牌,還要揣度對手的心理,掌握對手的心理承受範圍。這沒有簡單的公式和竅門,感覺、經驗起著重要的作用,是需要在實踐中長期積累經驗的,需要活到老學到老,永遠也達不到完美。沒有最好,隻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