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王朝。
太祖武皇帝李季,出身微賤,戎馬一生,以武力奪取天下,立下大羅王朝萬世不拔之基,立皇後霍氏長子為儲君。
李季有七子九女,雖然早就立長子李肅為太子,但同為皇子,都是一脈相承,有誰甘心帝位落入他人之手?奪嫡之爭,每朝每代,都會上演同室操戈的慘劇!
李季七子之中,唯有四子齊王李密,聰明機敏,儀表堂堂,最為出類拔萃,深得太祖喜愛,其母熹貴妃,以美色專寵於李季,連皇後霍氏都難奪恩寵。帝恩隆重之下,是滋生權利陰謀的溫床,熹妃母子依仗太祖恩寵有加,開始結黨營私,密謀奪取東宮。
欲念一起,難免亟不可待,熹貴妃多次向太祖讒言太子李肅的過失,枕邊風吹得嗚嗚響,幸虧李季英明,深知廢長立幼的弊端,對熹妃的讒言裝聾作啞,敷衍了事。
齊王李密知道後,心生怨恨,奪取東宮的大計,一時沒有得到時機,情急之下,秘密請了女巫祈神禱鬼,詛咒太子李肅和老子李季早點死掉,自己好早日繼承大統,登基為帝。
但事機不密,泄露出去,被太祖李季得知,頓時龍顏大怒,他最恨這種陰毒的玩意兒,當即下旨腰斬齊王李密,熹妃賜死,一幹齊王府的嫡係,全被牽連,斬的斬,流放的流放,下獄的下獄……
皇權之爭,最為的不講恩義,在普通百姓眼裏,哪裏有什麼夫妻恩愛、子孝父慈?熹貴妃縱然和李季有千般恩愛,到頭來連累娘家滿門抄斬的下場,不可謂不淒涼。齊王李密是李季的親生兒子,被一刀兩段,做父親的連眉頭都不皺一下,兒子混蛋,老子殘忍,都沒什麼好說的,全是皇權這魔鬼作怪。
齊王妃霍氏,是皇後嫡親的侄女,與李密有一子,叫李筠,出生才八個月大,由於皇後的幹涉,母子總算沒被賜死,被關入帝都監獄。李筠不但是史上年紀最小的囚犯,也是史上第一個坐過牢的皇帝。
按說齊王李密一脈,已經土崩瓦解,隻剩一個女人和一個孩子,再難有什麼翻身機會,但命運的魔爪,偏偏不放過這個嗷嗷待哺的孩子。
皇太子李肅登基之後,史稱文帝。
禦前觀星吏向李肅稟告,“帝都監獄中,有天子光芒,直衝霄漢,望陛下早作防範。”皇帝最怕的就是這個,一旦有威脅帝位的苗頭,絕不放過。李肅又是新登基,嶄新的龍椅,屁股還沒坐熱乎呢,哪裏容忍有威脅寶座的存在?下旨,凡是帝都監獄中關押的囚犯,無論何罪,一律處斬,並命皇城兵馬司杜威連夜執行。
帝都監獄司由刑部侍郎嚴吉監管。當一個人麵臨抉擇的時候,才顯現出其高貴的品德來,換做一般的官場混子,皇帝愛殺誰殺好了,反正是奉命行事。可這嚴吉剛正不阿,怒斥道:“人命關天,平民百姓都不能枉死,何況還有先帝的孫子在裏麵呢!”拒絕執行,把杜威一幹人馬,擋在監獄大門之外。
一直僵持到天亮,把杜威氣得跳高罵娘而去,找新皇李肅告狀去了。
在李密血雨腥風的巫蠱大案中,帝都官場早就噤若寒蟬,嚴吉為了李筠小兒,竟然公然抗旨,實在是不識時務的蠢人,想必他的親朋好友,接下來一定會義正言辭的和他絕交,劃清界限斷絕來往了。
不料文帝李肅頭腦清明,想了想,巫蠱大案殺的人已經夠多的了,再殺下去恐怕人人自危,勢必引起禍亂,歎道:“多虧嚴吉提醒,讓朕差點犯了一個大錯。”當即大赦天下。嚴吉憑借一人之勇,不但救下李筠一命,連帶帝都監獄的數千囚犯的殘生也保了下來。
可惜,像嚴吉這樣的人,在官場中實在是鳳毛麟角啊。
文帝繼位後,勵精圖治,經過十幾年的休養生息,國富民強,使大羅王朝成為當世最為強盛的國土!
永和三年,文帝李肅在位的第十六年,任命王弼為大將軍,統領天下兵馬,揮軍南下,越過滄江,入侵鄰國大魏王朝,以摧枯拉朽之勢,一舉蕩平大魏,讓大羅王朝的疆土,擴張一倍有餘,將風光如畫的江南河山,納入大羅王朝的版圖。
文帝文治武功,冠絕古今,奈何後宮佳麗三千,一無所出,後嗣乏人,由於李肅正值盛年,儲君一事,一直未定。
忽然一朝,文帝李肅暴斃於後宮,由於事發突然,雖然文帝之死疑點頗多,但國不可一日無君,當務之急,另立新君的大事為上。大將軍王弼與宰相馮賀之,召集百官合議,擬從太祖後裔皇族中,挑選一個繼承人出來,擁立為新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