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中國:性,多樣化與艾滋病(2)(1 / 3)

(3)在澳大利亞和歐洲許多國家,通常處於歧視性少數人群先鋒地位的有組織宗教權力和影響力的衰落使人們質疑其對少數人群及其生活的詆毀。大多數西方社會日益增長的宗教懷疑論調至少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曾經(有時仍然是)作為仇視和壓迫同性戀少數人群的動因的宗教教條的衰弱。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在許多發展中國家和美國,日益龐大的宗教原教旨主義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於是,一方麵在歐洲委員會、澳大利亞還有其他一些地方,保護性少數人群合法權利的行動取得了進展;另一方麵,雖然世界其他地方的情況有所改善,在非洲、亞洲部分地區、拉美地區和美國,反對同性戀的宣傳在保守的宗教領袖的鼓吹下,導致了日益增加的暴力、不平等和歧視。

(4)在全球範圍內,尊重個人人權,承認保障個人基本尊嚴的重要性取得了進展。這要歸功於聯合國自1945年以來不懈的努力:重要國際人權條約的通過;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核準執行這些條約;國際上對於人權狀況和基本自由權利的監察以及全球媒體對這些的報道都使得人們期待人類自由條件的改善。誠然,許多國家還在就權利與義務、個人和群體、經濟發展和個人自由之間的平衡問題進行激烈爭論,但是在個人自我表現,包括成年人之間的性事方麵,已經取得了無可置疑的巨大進展。從某種程度上說,經濟繁榮的最佳溫床就是有創造力的社會。與經濟發展不可分割的另一半就是在思想領域的進步,對權利的尊重以及承擔對等義務意願。

(5)在這些變化的背景下,包括中國在內的世界各國的大學和研究機構已經開始研究人類和其他物種在性的多樣性方麵的基因、荷爾蒙和社會特征。這些話題再也不是秘密和禁區。它們已經成為學術研究和發現的正當關注點。本次上海研討會就表明了世界各地高等學府對性的科學和實證研究方麵不斷增長的興趣。正如金賽博士所說,性是人性的一部分(更廣義地說也是自然的一部分),應成為研究、科研和發現的課題。性和人類的關係不是疏遠的,而恰是其一部分。

(6)出於以上所列舉的主要原因,媒體更加公開地報道有關性的話題。關於性的描述和討論越來越具思想性、啟發性和指導性——而不是基於以往的成見和仇恨。至少在先進的西方社會,探討同性之間情感的電影已經成為大眾文化的一部分。抱走多項大獎的《斷背山》就是一例。當然還有很多其他例子。最近幾十年中,我們看到籠罩這部分人性的麵紗被輕輕揭開,甚至在許多國家已經徹底揭開,扔在了一邊。在澳大利亞,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改變社會對待同性戀態度最顯著的事物之一就是肥皂劇《96號》。該劇描寫了一個男同性戀者在澳大利亞普通生活的方方麵麵。劇中主人公不再被妖魔化成變態的、肮髒的笑柄或者令人恐懼的家夥。就我個人來說,我和我的男友約翰長達三十七年的共同生活也是再普通不過了。事實上生活在社會各個階層的性少數人群今天能夠走出過去的陰影,去幫助年輕人認識到自己的性取向,並采取同樣的行動:抱著坦誠的態度並對那些要求他(她)們掩蓋自己真實“自我”的人表示蔑視。早些年的恐懼和歧視慢慢被科學、知識和真理所取代。當然還有人想把“妖靈”再裝回瓶子裏麵去並逆轉曆史的潮流。但是科學的研究以及人類智慧的成果是很難被逆轉的。

當然,還有一個促使變化的理由,它迫使我們對人類性的多樣性采取新的態度。那就是艾滋病。實際上這是一個單獨的話題,不過它和性相關,所以不應忽視。這也是我要談的最後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