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社前茶(2 / 2)

何明朗疑問道:“社前茶?怎麼說法不一樣的?”

蕭元驚訝道:“這茶是你弄到手的,你難道不知道其品級嗎?”

何明朗搖頭。

蕭元苦笑著說道:“古時貢茶求早求珍,於是把春茶劃分為社前茶、火前茶和雨前茶三種。”

社前,是指春社前,古代在立春後的第五個戊日祭祀土神,稱之為社日。按幹支排列計算,社日一般在“立春”後的41天至50天之間,大約在“春分”時節(3月20日左右),也就是比“清明”早半個月,這種春分時節采製的茶葉更加細嫩和珍貴。我國唐代每年要求在清明日運至長安的紫筍貢茶,就應該是屬“社前茶”了。因為古時交通不便,在湖州長興采製的顧渚紫筍茶,就是用快馬日夜兼程運到長安(今西安),少說也得十天半個月。因此,每年皇宮“清明宴”上所用的紫筍貢茶必定是“春分”時節特早萌芽而采製的茶葉。

火前,即明前,因為古人在寒食節有禁火三日的習俗,三日內不生火做飯,故稱“寒食”,寒食節是清明節前一天,因此“火前茶”實際上就是“明前茶”。清代乾隆皇帝下江南到達杭州龍井觀看龍井茶采製時,曾作詩《觀采茶作歌》,有詩句雲“火前嫩、火後老,惟有騎火品最好”,是指“清明”前一日采製的龍井茶品質最好,過早采製太嫩,過遲采製太老。

雨前,即穀雨前,即4月5日以後至4月20日左右采製的茶葉稱雨前茶。雨前茶雖不及明前茶那麼細嫩,但由於這時氣溫高,芽葉生長相對較快,積累的內含物也較豐富,因此雨前茶往往滋味鮮濃而耐泡。明代許次紓在《茶疏》中談到采茶時節時說:“清明太早,立夏太遲,穀雨前後,其時適中”。這對江浙一帶普通的炒青綠茶來說“清明後,穀雨前”確實是最適宜的采製春茶的季節。

有了蕭元的介紹,大家才知道這茶葉比他們想象的還要珍貴。

於是,大家更加細心地品味其中。

雖然名義上是茶會,但大家畢竟是衝著翡翠過來的,茶道上邊的研究自然不會浪費大家太多的時間,在何明朗的主導之下,大家迅速回歸主線。

金總小心翼翼地問道:“秦董,不知道你的翡翠是什麼呢?”

“這塊!”

秦遠方變戲法般將一塊重重的豆種紫翡拿將出來。

重原石開出了近10公斤豆種紫翡,而且水頭還不錯,裏邊的顆粒也不算大,若是再上一些後天的加工,把一些瑕疵給掩蓋掉,那時的銷售價格肯定會高得不可思議。

“好漂亮!”

“空間很大!”

大家都沒想到秦遠方一出手就是這麼好的翡翠,十分激動。

這樣的翡翠絕對可以歸類為高檔的級別。豆種的水頭雖然不是很出色,但至少也不渾濁,最關鍵的是顏色出色,在市場上可謂是可遇不可求,否則那區區的9公斤冰種紫羅蘭就能拍到1.66億的水平。

至尊珠寶的中國區總負責人古揚第一時間喊道:“既然遠方如此用心,那我自然不能小氣,2000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