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就經曆過這樣的糗事。當時他拿著一對紫砂壺向華老師討教,卻被華老師他們說出不少瑕疵,結果證明不是陳鳴遠的,讓他臉麵難堪。也正因如此,嚴天華才會對陳鳴遠下苦功夫,導師他在紫砂壺方麵有一定的功底。
想及於次,嚴天華急忙問向秦遠方:“遠方,你跟華老師學了那麼久,讀了那麼多的知識,是時候表現一下的了。”
秦遠方思緒了一下就說道:“因為紫砂陶製作曆史較短,出土器物極少,原料單一,造成紫砂器的鑒別與瓷器、青銅器等相比有一定難度,即使業內行家也常有失誤。”
頓了一下,秦遠方才說道:“不過俗話說得好,再難也有一點的標準。首先,還是得對紫砂壺熟悉。正所謂觀千劍而後識器,操千曲而後曉聲,真品看多了,接觸多了,認識也就上來了,那時也就不易打眼。”
大家聽得心領神會,不住點頭。
而後秦遠方繼續說道:“其次,要學習紫砂曆史,掌握曆史上各時期紫砂製作工藝、泥料的變化、燒成技術的發展、式樣的創新、著名作家的技術風格、印款模式。比如紫砂壺通向壺嘴的出水孔在民國以前一直是獨孔,此後才出現了多眼網孔,而向壺內凸起的半球形網孔則是20世紀70年代從鳥國傳來的。假如遇到一把壺,其印章為陳鳴遠,而出水孔呈網眼狀,則不必分辨印章真偽,僅憑出水孔形狀可斷此壺之偽。再如,提壁壺是當代紫砂大師顧景舟首創,如果出現一把號稱明代或清代的提壁壺,則不看便知是假。總之,紫砂知識掌握得越多,對鑒別的幫助越大。”
大家雖然有點模糊,但還是強行記了下來。
說到這裏,秦遠方則放鬆道:“至於第三點,那就更直接了,不同的製壺名手都有不同的風格特性,針對這些做準確的判斷,就容易看出來了。”
到目前為止,大家隻能被動地點頭,聽教聽話。
秦遠方指著台麵的紫砂壺說道:“就拿陳鳴遠的紫砂壺來說吧。陳鳴遠的款式內容有點突出。陳鳴遠與當時的文人學士過從甚密,已具備相當文化素養,境界遠非一般匠人可比。目前所見陳鳴遠作品的款識,要麼切壺切茶,儒雅含蓄,如前文談到的南瓜壺款;要麼簡潔樸素,如1990年福建漳浦縣一座清乾隆二十三年墓葬中出土的朱泥壺。其次的,陳鳴遠的刻款書法曆代評價頗高,雅健而有晉唐風格,從南瓜壺款及瓜果壺款已可略知大概。”
第一個鑒別方法好理解,可是接下來的第二個就有點尷尬了。
秦遠方沒想那麼多,繼續說道:“第三是印章,印章也是鑒別紫砂器真偽的重要依據。然而印章的複製並不難,20世紀二三十年代,古董商用火漆在老壺上拓下印記,待硬化後,再印蓋在仿製品上,印記完全一樣,隻是稍小些。而現代利用電腦技術仿製的印章,則完全可以亂真。此外,後人用前人真印章的情況也存在,某著名工匠故去後,他的印章傳給子孫或弟子,後代受利益誘惑,不可避免地在自己的作品上使用,或者有償供別人使用。如清代楊彭年的‘阿曼陀室’印和‘彭年’印、近代程壽珍的‘冰心道人’印都是如此。所以,印章作為依據之一,還必須結合其他因素做綜合分析,不能一味認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