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章:鎏金銅佛(2 / 2)

來到金董的房間,秦遠方第一眼就看到那隻早就準備好的佛像,第一時間分析了開來:“這不是隋唐時期以前的佛像!它沒有漢和十六國時期的小巧玲瓏,工藝精湛,而且這個時期的造型上繼承綿陽搖錢樹上的佛像特征,都沒有這些鮮明的時代特征。”

鎏金銅佛像的鑒定比較困難,但隻要合理和科學,再加上一些專業素養,那就不容易被蒙蔽。

漢和十六國時期,佛像方臉,麵目平和,頭發平直,為坐式。這一時期的佛多為單的,尺幅較小。

而北朝(北魏以後)的佛像頭為蓋碗式,長臉而瘦,高鼻大耳,閉目凝神,麵目清臒,高額發髻,呈螺旋式,披袈裟,袒右肩。有的結跏跌坐,有的盤腿坐,掌心朝上。佛座或為點腰較矮的須彌座或為4足方座。有的頭攮項光,有的身後的背光,皆尖,周圍作作火焰紋。北魏造像還有一顯著特點是主佛兩旁常為1至2菩薩,多為立姿。

金董說道:“我們是在一間寺廟裏求來的。我們看它局部有鏽,而且那間寺廟相當有曆史,名聲也是顯赫,所以才信以為真。”

秦遠方點頭道:“古代鎏金銅佛像大都局部有鏽,在實驗室裏作硫酸或鹽酸對鏽進行溶解後根據能否分解出銅離子或雜質離子,可以斷定是做鏽還是自然鏽,這項工作一般實驗室裏都能做,甚至連利用簡易的民間工藝也可以達到。”

金董點了點頭。

秦遠方隨後繼續分析:“這也不是藏佛,藏佛與漢佛也不一樣,藏佛胸高乳大,漢佛胸平乳小。嵌鬆石者多為藏佛,刺頭者皆為漢佛。甘肅省博物館收藏的這件11麵觀音就是典型的明、清藏傳佛教鎏金銅造像。”

金董說道:“我們請過來時也特地問了年代,據說是宋代的,可我們無從見證,所以隻能請教秦先生了。”

秦遠方連連搖頭,說道:“不是滿清,也不是宋代。這佛像比較圓潤,袈裟也比較有特色,背光是比較特別的尖楣形,都不是滿清和宋代的特征啊。”

宋代銅佛像以菩薩像居多,有的高發髻,臉上胖下尖,身段高長。有的腿為一拱一掉,左手臂放於拱腿上,右手往下垂搭,平按於座上。衣裙稍有褶,掉於腿後,左手盤於腿上,右手於腹前伸。佩戴纓絡,身坐兩層蓮花的細腰圓座。宋代出現了普賢、文殊、觀音銅像,坐於長方形四腿座上或像背、獅背、猻背上。河北正定隆興寺內有大悲銅菩薩像。通高22米餘,共有42臂,造型體型纖細頎長,比例勻稱,衣紋流暢,富於宋代藝術風格。

滿清銅佛像以刺頭居多,有的刺頭頂上有肉瘤,大耳,下頦有一道肉褶,脖有一至四道肉褶,肉褶越多,年代越近。胸前有的鑄有“ㄊ”字,披袈裟、袒胸、盤坐,掌心一般皆朝上。蓮形或山形座相對前代高,底座無銼痕。銘文或於座腿前。坐姿多樣,腿或一盤一掉,或一拱一掉。色重顯紅,金水發黃厚。

大家都聽得直點頭。

秦遠方一邊分析一邊講解,倒是說得詳細,讓大家一下子就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