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江紅》
怒發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裏路雲和月,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壯誌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南苑,距北平永定門16公裏,第二十九軍軍事訓練團就設在北平南苑二十九軍軍部,抗日英雄時任二十九軍副軍長佟麟閣任軍訓團團長,張壽齡任軍訓團教育長,團下轄三個大隊。第一大隊為軍官隊,上校大隊長李克昌(原西北軍老韓部);第二大隊為軍士隊,中校大隊長張自創(原西北軍幹部學校畢業);第三大隊為學生隊,上校大隊長馮洪國(馮玉祥將軍的長子,曾留學蘇聯)。第一、二兩大隊各轄三個分隊;第三大隊轄四個分隊。第一、二大隊的學員係由各部選送來的進修的初級軍官和軍士;第三大隊是從平、津地區招考來的600名具有中等文化學曆的愛國知識青年,全團學員共計1600名,而吳德就被分在三大隊三分隊。
吳德製止了爺爺奶奶去找門路拉關係,他是經過嚴格的考試,正兒八經以“優異”的成績考入二十九軍軍訓團的。這倒不是吳德有多高尚,不需要這一套,也不是吳德扮清高,樹牘坊,身為現代人,怎麼會不知道中華五千年這關係網的重要?!特別是在吳德來之前的社會,你有能力,還得有關係才能出頭。他完完全全是覺的沒有這個必要,至於為什麼,大家自個兒想去。
在當時有篇考題作文,題目叫《兵貴精不貴多論》,雖說吳德不是特種部隊出身,但也歹也是老野應急作戰部隊的一員,沒吃過豬也見過豬跑,吳德同誌大筆一揮,洋洋揚揚寫了有數萬字,這些剛出校門的學生哪裏懂什麼軍事,再加上吳德後世那跨越一個世紀的建軍思想的先進性,讓吳德一下子鶴立雞群,就這一篇文章,其它考科,軍訓團校卷人員瞅都沒瞅,軍訓團教育長張壽齡大手一揮,就讓他以全優錄取。(如果真要較真,我看吳德最起碼得掛掉好幾科,不說別的,就他那見不得人的右起繁體字能讓他過關那可真是邪了)
在吳德看來軍訓團的日子極其艱苦,條件相當的差。入伍後,二十九軍軍訓團隻發給吳德藍色軍服、白**各兩套、一些日用生活必需品和一枚印有二十九軍軍訓團的布質襟章,其它物品都江堰市得自備,虧的哥們準備的夠齊全,吳德心裏想到。在這裏連鞋子都要自備,隻發了兩根綁腿帶,被吳德隨手當成了軍靴的擦鞋布,並為此而蹲了幾天禁閉,這是後話,暫且不提。
當時的宿舍是個大通鋪,結構簡陋,北方的漢子那打起呼嚕來那可真是不同凡響,此起彼伏,讓自以為習慣了排房生活的吳德大吃一驚,夜不能寐。夥食又差,糧食和肉菜供應不足,吃的是糙米飯,一周隻能吃兩三片豬肉,以蘿卜葉當菜吃,雖說現代軍營吃的夥食糟糕,味道極差,但好歹也有大魚大肉,大米飯管飽,雖然吳德做好了充分的思想準備,但是還是很不適應,現代人回到過去那個苦啊。
不過總的來說,吳德還是跟大家一樣整天朝氣蓬勃,幹勁十足。比太陽早起半個鍾頭,這就是二十九軍的規距,軍訓團也不例外,吳德他們一般早上五點半起床,幾分鍾搞好內務清潔,便到操場集中早操。在軍訓團除了要學政治課、文化課外,還有軍事訓練。那時的政治教育以孫中山先生的“三民主義”及遺訓為主,並倡導儒家倫理、新生活禮義廉恥等。
白天,除了三餐和午睡,其它時間全在操課學習訓練,除了木馬、單杠、浪橋、跳台、天橋等常規體能訓練項目之外,還有操典、戰鬥法則、內務規則、應用文、地理、自然、地形學、射擊學、築城學、測量學、戰略戰術學習等等,武術更是其中的必修課,二十九軍那就是靠大刀打出了名,隻要進了二十九軍,那就得人手配一把大刀,軍訓團專門有個傳說中出生於武林世家的教官來教刀術。